
博裕资本收购SKP部分股权,华联集团轻装上阵谋转型

近日,国内顶尖奢侈品商场“SKP”迎来了新的投资方——博裕资本。这起交易不仅标志着商业地产领域的又一次重磅合作,也折射出中国高端消费市场的复杂变局。
股权重组:博裕资本入局
根据北京市监局的公示信息,博裕资本旗下的博裕五期美元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博裕五期”)将收购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SKP”)部分股权。目前,北京SKP由新加坡公司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 Pte. Ltd.(以下简称“Radiance公司”)持股60%,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集团”)持股40%。此次交易完成后,博裕五期将持有42%-45%的股权,与Radiance公司共同控制北京SKP。
按照市场估值计算,此次交易中,北京SKP的整体估值在40亿至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9亿元至361亿元)之间。这意味着华联集团通过出让24%-30%的股权,可回笼资金约69亿元至108亿元;而Radiance公司也将同步减持15%-18%的股份。
SKP的辉煌与挑战
作为中国顶级奢侈品商场之一,北京SKP自2006年成立以来便备受瞩目。其核心资产——北京SKP商场更是连续13年蝉联中国百货业单店销冠,并在2023年创下265亿元的销售纪录。然而,受国内奢侈品市场下滑等因素影响,2024年北京SKP商场销售额同比下滑17%,降至220亿元,未能延续“销冠”神话。
这一变化背后,是全球奢侈品行业格局的调整与中国消费者行为的转变。贝恩公司的《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降18%-20%,2025年的表现或将维持低迷。在此背景下,北京SKP能否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实现逆势增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华联集团的“瘦身”之路
作为北京SKP的创始股东,华联集团近年来因业绩承压和流动性紧张,逐步实施“做减法”战略。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华联集团营收达到305.96亿元的高点,但随后两年受疫情冲击及行业竞争加剧影响,营收大幅下滑。2020年,公司营收骤降46.11%至164.87亿元,归母净利润亦缩水86.51%至0.35亿元。2023年至2024年,公司连续两年亏损,累计达9.01亿元。
与此同时,华联集团的财务健康状况持续恶化。2019年至2024年间,公司的流动比率从1.06跌至0.81,速动比率则从0.95降至0.69。为缓解资金压力,华联集团于2021年出售了旗下上市公司华联综超的控制权,并将部分优质资产剥离,如以1.92亿元的价格将DT51商业百货项目转让给子公司华联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SKP的扩张计划也因此受到影响。原定于2023年、2025年开业的杭州、昆明两家SKP商场建设进度均已延期,未来推进情况尚不明朗。
博裕资本的商业地产布局
作为本次交易的主角之一,博裕资本是国内知名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成立于2011年,管理总资产近100亿美元。其主要LP包括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和李嘉诚基金会等。博裕资本的投资领域涵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房地产及基础设施等多个板块,其中商业地产是其重点布局方向之一。
过去几年,博裕资本在地产行业的动作频频。2017年,博裕资本以15亿元投资万科旗下物业公司万物云,并在万物云估值飙升后适时退出,获得丰厚回报。此后,博裕资本进一步加码物业领域,于2021年底以37.34亿港元入股金科服务,持股比例增至55.91%。
然而,金科服务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由于连续三年亏损,加之股价大幅下跌,博裕资本的这笔投资出现浮亏。相比之下,此次入股北京SKP被视为博裕资本的一次战略性押注。尽管当前奢侈品市场面临不确定性,但北京SKP作为行业标杆,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
结语
从华联集团的“瘦身”到博裕资本的入局,北京SKP的股权重组不仅是企业间的战略调整,更是中国高端消费市场变迁的一个缩影。在行业变革与经济周期叠加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将成为各方共同面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