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访客 2025-07-05 14:30:07 8275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经典作品,展现了荒诞与绝望交织的生存状态,看过这部作品,只是初步领略了贝克特的艺术风格,要真正懂得贝克特,还需深入探究他的其他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深度,他的创作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也探索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仅仅看过《等待戈多》并不足以完全理解贝克特的丰富思想。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读贝克特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又或许不是似乎,而是事实——演出开始前,几位观众在交谈中表示,他们对即将观看的内容一无所知。而这样的观点,代表了在场的绝大多数人。
事实上,这位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以《等待戈多》而蜚声文坛,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的作品却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被贴上了“来路不明的戏剧”的标签,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真正读懂了“等待”的内涵,贝克特也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柳暗花明。
“真的要了解贝克特,你可以从他年轻的时候开始。”在给出这个建议的同时,执导环境戏剧《贝克特在赖家老屋》的赖声川又觉得,不认识或不理解贝克特也无妨,去看他的作品才最重要,“它会进去到内心的某一个点,然后有一天你可能就会开始开窍”。
在文学与戏剧的长河中,塞缪尔・贝克特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以荒诞的笔触、冷峻的思考,勾勒出人类生存的复杂图景。他曾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秘书,深受意识流文学影响,后转向戏剧创作,并越写越短。
《贝克特在赖家老屋》串联起四部贝克特短剧。尽管加起来还不到一小时,但赖声川坚信,它们依然具有“不可思议”的戏剧密度,里面不仅有戏剧创作的各种招数,更饱含人生的真谛。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观众沉浸在赖家老屋的环境当中。(图/林静雯 摄)
一次改编
赖声川很少执导别人写的故事,但贝克特的魅力令人无法抵挡。
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戏剧艺术研究所读博期间,赖声川做了一部颠覆原作角色设定的《等待戈多》。那是1982年,伯克利大学的包容氛围给了他这样的机会。 而在今天,贝克特家族继承人已不再允许创作者对贝克特戏剧中的设定做改动。
写博士论文,赖声川把其中的一章留给了贝克特。“要在博士论文里写一章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就要知道他的一切。”因此,赖声川读了贝克特“所有跟剧场有关的作品”,有《等待戈多》这般声震寰宇的,也有鲜为人知的;有长的,也有短的。
1989年,赖声川将六部贝克特短剧搬进台湾地区的一个中式四合院,组成《落脚声,古厝中的贝克特》这部环境剧场作品。30多年后,他站在会昌戏剧小镇的赖家老屋里,所有古朴的细节仿佛在对他低语:“你应该做点什么。”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赖声川(左一)与罗马尼亚戏剧学者奥克塔文·萨尤(中)进行对谈。(图/受访者提供)
老屋里有用作居住、读写和演讲的地方,做整修时,赖声川没有想到要在里面做演出,而是琢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做一些“对话”。从一间房走到另一间房,不知是空间的交替打动了他,还是静默的氛围提醒了他,总之,他想到了贝克特。
贝克特的短剧中,有一些时长极短且不易被理解的作品,因此就很少被舞台化。在老屋里,赖声川找到了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条件,于是选出《来去》《俄亥俄即兴》《戏》和《什么哪里》,展开《贝克特在赖家老屋》的创作。
《来去》是三个女人之间两两的窃窃私语,人前她们希望像从前一样,人后却还是忍不住好奇、窥探;《俄亥俄即兴》是一个老男人给另一个老男人读书,书的内容是一个男人给另一个男人读书;《戏》是三个被困住的头颅自顾自地讲述他们所处的三段关系,充斥着怀疑、试探、欺骗、嫉妒、仇恨;《什么哪里》是世界上仅剩的五个人反复追问“什么”和“哪里”的终极问题。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贝克特在赖家老屋》第一幕《来去》。(图/林静雯 摄)
2025年7月,赖声川还会将《落脚声》搬上舞台,连同以上四部短剧组成《贝克特在楼上》,首次在位于上海美罗城的上剧场亮相。
“这也是个缘分吧,”赖声川解释自己钟爱贝克特的原因,“人自然会被喜欢的东西所吸引。我觉得贝克特是剧场史上最特殊的一个作家,尤其是在近代。这么朴实的东西却又这么深刻,其实,也并不朴实。”
不朴实并非辞藻和文风的绚丽——贝克特的文笔向来简洁——而是说贝克特的戏剧内涵丰富,不可貌相。
一种沉默
赖声川认为,把贝克特的作品搬上舞台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去理解它”。
在笔记本上,他写下了《贝克特在赖家老屋》的构思,关于作品结构和每出戏在哪里发生、观众如何移动。然而,当他和团队从上海赶到会昌戏剧小镇,走进老屋,他在那“非常美妙的一天”听到老屋说,“不是这样”。
老屋的实际情况推翻了赖声川先前的一些设想,同时给予他新的灵感和创作空间,正印证了他对于外国戏剧翻译的理念。
“其实我在翻译的时候就是把文字翻译出来,但是这时候我知道还没做完。真正结束整个作品的翻译是在排练场,要在排练场里面才会把它翻译完,也就是把所有的静默、沉默安装进去之后才是完成。”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会昌戏剧小镇会剧场,正在等待演出开始的观众。(图/受访者提供)
老屋告诉赖声川,几出戏的空间串联要调整,观众的动线要更改……在这个特殊的剧场里,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变得不同寻常,就像《俄亥俄即兴》里那样。
“原作写得非常清楚,一个人在读,一个人在听,听的人随时有权力敲一下桌子,读者就不说话,然后一个角色就出现了,这叫作沉默。每一次敲的时候,这个沉默开始成长,开始蔓延,穿越赖家老屋里这些小空间,变得越来越大,或许可以说主角就变成沉默,沉默成为了主题。”
贝克特的文字世界,荒诞中蕴藏真实,静默里满是询问。他用角色的沉默告诉我们:人类在保持沉默的时候,其实还有事情在发生。当《贝克特在赖家老屋》的演员声音被墙壁弹回来,无数情节正在发生,在观众的脑海里,在老屋的静默里。
“沉默是了解贝克特的一个最重要的线索,它的画面感也是源于这种沉默。可能赖老师自己都没有办法真正解释出他为什么选择这些作品,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体现出了赖老师对贝克特的一个非常深刻的认知,就是他对沉默的重视。”
罗马尼亚戏剧学者奥克塔文·萨尤解读道,这四部短剧都有关爱、家庭,或是人生在世的一种深刻的沮丧,而沉默是隐藏其后的最关键要素。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赖家老屋外,好戏开场。(图/林静雯 摄)
5月是会昌的雨季,但雨没有对这部戏的排演造成干扰,反而增添了独特的氛围。在萨尤看来,覆盖全场的雨滴声是“最理想的贝克特的背景音乐”,并成为“纵向的静默”的一部分。
“我们的视觉更多时候是平行相连的,听觉也是,那么静默应该也是平行的。”萨尤解释道,“但是当我们在赖家老屋欣赏作品的时候,这个向上的天井,这个神圣的场地,却给了我们一种纵向的体验。如果不在赖家老屋看这部作品,我们永远也无法有这样立体的感受。”
在与赖声川的对谈中,萨尤指出,“可以让观众纵向看彼此或者向下看作品”的剧场尚未出现,“而贝克特关注的恰是这种纵向的关系,但很多导演迷失在了横向的创作方式当中。赖老师找到了这个纵向视角,使我觉得在这看了这部作品之后,才真正接近了贝克特本身”。

一声回响

萨尤热衷于研究贝克特,他看过太多人对贝克特的解读,以及世界各地改编自其作品的戏剧和影视。看得越多,萨尤越感到贝克特对当今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用文字提醒我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拨开喧闹的迷雾,直面沉默中的真实。
《贝克特在赖家老屋》中的几部贝克特短剧,自然也具备这样的作用。
处理《俄亥俄即兴》时,赖声川有意识地对其进行了二刷,让观众在整场演出结尾再看一遍。这个安排做好后,他发现依照贝克特在文末的指示,《戏》也重复了一次。
“于是在老屋里,有一 个需要重复一次,然后有一个它自己重复了一次,这也是某一种呼应。我觉得它在产生一些回响,这些回响在这个老屋里面震荡,是否这个震荡还会超过墙壁?”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二刷《俄亥俄即兴》。(图/刘婧嫣 摄)
在戏剧创作的范畴里,“震荡”一定超过了“墙壁”,因为贝克特开创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也就是赖声川口中的那些“招”,都成为了当今创作者取之不尽的宝贝。
“现在有人说想做一个对话,请看贝克特,他已经(在《戏》里)做过了。或者说想把整个叙事拆掉,《等待戈多》不就是这样子?他们在等一个人,那个人不会来,所以整个戏就是他们在等的过程里干什么,这就是一个最微妙的关于人生的对照,要再写一个更微妙的对照是写不出来的。”
对于《什么哪里》的现实回响,赖声川是这样解读的:“就是一个声音,那个声音说得很清楚,‘我们是最后的五个’。这最后五个人在寻找一个‘什么’跟一个‘哪里’,其实这就是全人类在寻找的。所以贝克特厉害之处就是,他能够把一个简单的隐喻变成全人类的共同体验。”
今天,读贝克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他的作品仍然脉搏强劲。依赖声川看,贝克特的意义不但完全没有衰退,反而更加尖锐了。问题在于,当代人习惯了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发生越来越多的事情,所以越来越难欣赏贝克特。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观众席上的杜可风。(图/受访者提供)
“贝克特的作品里面偏偏就是没事情发生,对我来讲最大的一个教育就在这里,就是他做了一个其实没有什么事情在发生的戏,而你一直在忙着让各种事情发生。”
因此,贝克特不但用浓缩了整个20世纪精华的工具箱,教会创作者如何运用停顿、沉默、重复等各种各样的招数,如何用最短的篇幅调和最高的戏剧浓度,更是在那短短几分钟里说透了人类的共同处境。

只看过《等待戈多》,你还不懂贝克特

赖声川与萨尤的对谈现场。(图/受访者提供)
“面对死亡,面对生命,我们都是一样的,就是什么、哪里。‘什么’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我在这里做什么?‘哪里’就是我要去哪里?我最终会到什么地方去?”
赖声川说,对一个创作者而言,这些是最原始的问题。而当我们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聆听和思考,这些,又何尝不是每个人走过一生所要面对的最原始的问题?在生命长河中溯源而上,这正是贝克特从河床深处发出的回响。
作者 | 洞照 编辑 | 尤蕾 运营 | 嘉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