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从“技术寻宝”到银企共赢

访客 2025-05-16 14:00:05 47948
从“技术寻宝”到银企共赢摘要: 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引擎。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信号愈发清晰,金融系统正以...

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引擎。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信号愈发清晰,金融系统正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民营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国际金融报》近期推出“优化金融服务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深入一线记录金融机构如何以专业服务护航民企成长,见证政策红利如何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实获得感。

民营经济强,则中国经济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与民企的“双向奔赴”,必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在医疗科技的前沿阵地,一场基层医疗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兴起。

3月下旬,《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至科技的展厅,亲身领略了“掌上神器”的智能化魅力。

自2018年创立以来,深至科技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不仅将传统超声设备从庞然大物“瘦身”为可轻松装入口袋的智能终端,更通过AI语音交互技术大幅降低了操作门槛,让基层医疗人员也能轻松掌握专业级超声检查技能。

当然,任何一项医疗创新变革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和滋养。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与深至科技携手展开了一场始于“技术寻宝”的战略合作。银行以创新的“技术流”评价体系为“探针”,深入剖析企业技术实力,精准识别其科创潜力,为深至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金融力量的支持下,上万台智能超声设备正加速奔赴基层医疗一线。科技的智慧与金融的温度深度融合,为基层医疗服务注入了全新活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加速普惠共享。

重塑基层医疗

从“技术寻宝”到银企共赢

王尊君 摄

从“技术寻宝”到银企共赢

陆怡雯 摄

踏入展厅,一台手持小型化超声机格外吸睛。这款被誉为“掌上神器”的创新设备,正是出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至科技。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这里亲身目睹了一场革新性医疗设备的“智能对话”场景,深感震撼。

操作者手持一台仅巴掌大小的超声仪,系统随即发出清晰的语音提示:“请将探头匀速移至下颌骨。”按照语音指引操作后,系统迅速给出下一步指令。在AI(人工智能)语音的全程引导下,整个智能化超声扫查过程有条不紊,操作人员仅用数分钟便顺利完成了从扫描到影像生成的全流程操作。

区别于传统大型设备,手持小型超声机等小型医学影像设备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降维”: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体积、成本和操作门槛三大瓶颈,让高端诊断能力真正“下沉”到基层网络的“毛细血管”中。深至科技正通过这样的技术巧思重塑基层医疗生态。

“我们的小型化超声设备已将便携性推向极致。”深至科技副总裁王玲玲介绍称,这台手持小型化超声机的体积仅相当于一部智能手机,重量不足300克。基层医生出诊时可随身携带,在诊间、病房甚至患者家中,即可完成甲状腺、乳腺、颈动脉等30多种常见病变的筛查。

深至科技的创业成就并非偶然。多年来,它始终专注于医疗科技领域的前沿探索,其核心产品——这台小型化超声设备,便是其科研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AI与掌上超声的结合是深至科技的重点研发方向。”深至科技AI产品总监梁洋洋坦言,与其他医疗影像公司相比,深至科技在AI发展方向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优势。相似之处在于,大家都致力于引入AI辅助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而深至科技的独特之处在于,还在掌上超声的AI辅助扫查方法和运用上投入了大量研发精力。

记者了解到,深至科技的超声设备搭载了自主研发的AI扫查导航系统。医生只需将探头放置在检查部位,设备即可自动识别甲状腺、肝脏等器官位置,实时标注扫查切面,并在2分钟内完成数据采集,10分钟生成图文报告。

“这种‘傻瓜式’操作将超声诊断的学习周期从传统的3至5年缩短到1至2周,让全科医生、村医也能快速掌握基础影像检查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基层医疗的诊断水平和服务质量。”梁洋洋自豪地说。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深至科技对基层医疗需求的精准把握,也彰显了其在推动医疗公平性和可及性方面的社会责任感。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覆盖率仅为62%。其中,MRI(磁共振成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高端影像设备的基层渗透率不足15%。当社区老人出现关节疼痛、乡镇居民怀疑甲状腺结节时,往往需要奔波数十公里到大医院排队预约,一次检查等待两到三天成为常态。

“基层医疗的‘设备鸿沟’,不仅加剧了优质资源的集中化,更让分级诊疗制度落地举步维艰。”王玲玲称,“我们研发的小型化超声机就是‘口袋里的超声科’,能让偏远地区的巡回医疗、老年人体检等场景实现‘设备随人走,诊断即时有’。”

从“技术寻宝”到银企共赢

王尊君 摄

七年磨一剑

历经七年沉淀,深至科技凭借创新技术与优质服务,将设备和服务的触角延伸至超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王玲玲告诉记者,在全国各地,深至科技的小型化设备落地已形成可复制的“基层赋能样本”。其中,在边远城市,基层医生借助深至科技的设备,实现了对甲状腺结节的动态监测。过去一年间,当地甲状腺癌的早诊率提升了40%,患者转诊到大医院的周期从平均2周缩短至48小时。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深至科技穿越行业周期的不懈坚持。回忆起多年来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王玲玲感慨道:“创业公司都很苦,特别是在近年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下,创业公司生生死死、起起伏伏都很多。”

深至科技同样未能幸免。王玲玲坦言,2021年疫情肆虐期间,受诸多客观因素限制,公司市场推广业务几乎陷入停滞,而人员工资、设备维护等各项经营成本却如流水般持续支出,公司一度面临亏损困境。所幸,凭借着团队的坚韧不拔,深至科技终于熬过寒冷,迎来了破晓的曙光。

转机出现在2023年。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深化和医疗新基建的推进,基层医疗设备采购需求激增。凭借前期积累的渠道网络,深至科技当年营收同比大幅增长,并首次实现全年盈利。2024年,公司更是乘势而上,智能超声设备市占率跃居行业前列,全年总营收取得显著突破。

“我们一路走来,每一步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深至科技财务总监顾邹笑坦言。

“作为AI医疗影像赛道的高新技术企业,深至科技在创业初期就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顾邹笑介绍道,2022年以前,公司主要依靠股权投资维持运营。随着业务逐步走上正轨,资本的持续接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此后,直到2023年,我们才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不过,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我们的资金需求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因此我们陆续和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等金融机构展开了合作。”顾邹笑向记者表示。

金融活水浇灌

深至科技与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的战略合作,始于一场精准的“技术寻宝”。

2024年,通过自主研发的专精特新“技术流”重点沙盘,兴业银行上海黄浦支行客户经理李祉晔在数千家科创企业中锁定了手握核心专利的深至科技。“这套系统就像金融领域的CT扫描仪,能够穿透财务数据的表象,透视企业的技术含金量。”李祉晔如此形容他们的科创企业筛选机制。

在长达数月的深度评估中,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构建起“多位一体”的技术评价体系:既考量研发团队的技术积淀与持续创新能力,也评估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领导地位;既考察专利布局的完整性与政策适配度,更着重关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前景。

“最终,深至科技凭借其在掌上超声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基层医疗场景中的精准落地能力,获得了TA 1级最高评级,达到我们技术流评价体系中的最高层级。”李祉晔说道。

为达成与优质企业的合作,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主动抛出了“橄榄枝”。“通过上海经信委的介绍,我们很快便主动联系到了企业,并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李祉晔笑着说道。

“初次接触时,我们发现这个专精特新‘小巨人’正面临甜蜜的烦恼。”李祉晔回忆道,“当时我们看到,企业的商业模式已经日趋成熟,其研发生产的医疗设备切实为基层医疗服务带来了革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企业合作的银行多达十几家,呈现出‘广撒网、浅合作’的状态,每家银行的支持力度都较为有限,融资结构亟待优化整合。”

基于企业的情况,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在合作初期便开诚布公,为企业开出“药方”,直击企业融资短板。兴业银行方面建议企业缩小合作银行范围、提升单家银行授信规模,助力企业构建更健康、可持续的融资体系。与此同时,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还为深至科技提供了1000万元的纯信用授信贷款额度,帮助企业打通“技术变现”通道。

“这套技术流评价体系,实际上打破了传统授信的桎梏。”李祉晔强调,即使企业当前的利润表现相对薄弱,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发展潜力,依然能够获得可观的授信贷款额度。

“达成合作意向后,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我们企业的授信方案落地,效率非常高。”顾邹笑说道,“很高兴兴业银行能够陪伴我们企业一同成长。”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李祉晔也笑着表示,“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还将继续秉持‘与企业共成长’的宗旨,未来融资规模也将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提升。”

这场银企双向奔赴,正为科技金融创新写下生动注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