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打通收储堵点才能发挥专项债作用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迟雨
今年以来,地方新增专项债正加速投向房地产领域。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地方政府新增发行的1763亿元专项债中,明确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规模达336亿元,较3月份环比增长30%。其中,土地储备类专项债规模尤为突出,当月新增210亿元,累计发行已达517亿元。
专项债助力土地市场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土地出让收入显著下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持续加大。在此背景下,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政策应运而生,旨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市场结构,并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从数据来看,专项债在收储存量闲置土地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某中部省份通过专项债收储了多块长期闲置的土地,成功引入开发商进行再开发,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然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难题制约政策效果
首先,收购标准不明确与定价机制模糊成为一大障碍。当前,各地在收储闲置土地时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部分地方政府倾向于按市场评估价或土地成本价“就低”确定收购价格,导致房企接受度不高。例如,某房企负责人表示:“如果政府给出的价格低于我们当初拿地的成本,我们很难接受这种交易。”
其次,收购主体单一化限制了市场活力。目前,土地收储主要依赖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市场化机构参与度较低。由于城投公司自身债务压力较大,且缺乏专业开发能力,难以高效盘活收储土地。同时,民营企业因地块债权关系复杂,往往难以符合收储条件,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的活跃度。
最后,资金平衡难度大是另一个重要挑战。专项债资金需以土地未来收益作为偿债来源,但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土地出让收益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城市收储土地后,因市场消化能力有限,难以实现资金闭环,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例如,某东部城市的案例显示,尽管通过专项债收储了大量土地,但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后续开发进展缓慢,资金回收周期被拉长。
优化政策设计势在必行
为充分发挥专项债收储政策的效能,优化政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明确收购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地方政府应根据土地的市场价值、开发潜力以及企业的实际成本,综合考虑确定收购价格,从而提高房企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应简化收储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同时,鼓励多元化的收购主体参与,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来源,加快项目落地。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土地收储基金,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针对资金平衡问题,则需要通过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来解决。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专项债的使用,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此外,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融资工具,如利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提高资金流动性,增强资金平衡能力。
中央政府也可考虑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提供贴息贷款或增加专项债额度,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同时,加强对专项债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
展望未来:专项债助力房地产新模式构建
加快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不仅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要打通堵点,激发市场活力,就能充分发挥专项债在土地收储中的作用,为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和新模式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