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承东央视《对话》谈鸿蒙破局:从千万终端到万物互联的中国系统
余承东在央视《对话》节目中谈及鸿蒙系统破局,表示从千万终端到万物互联,鸿蒙系统正逐步成为中国系统的代表,他强调了鸿蒙系统在技术、生态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并指出未来鸿蒙系统将与各种智能终端紧密结合,推动万物互联的进程。
2024年底,华为正式发布鸿蒙操作系统 5,一场系统变革由此开始,仅仅不到一年时间,搭载鸿蒙5的终端设备数量便迅速突破1000万,书写了中国科技的加速度,也折射出一个具备跨设备协同能力的新一代操作系统所蕴含的巨大势能。
在鸿蒙5终端数量突破1000万之际,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参加了央视《对话》栏目,在回顾鸿蒙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介绍了鸿蒙生态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余承东表示,终端突破1000万意味着鸿蒙基本跨过了生死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
国产操作系统之路自主与生态缺一不可
余承东在节目中透露,华为操作系统的研发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鸿蒙只是系统内核的品牌名字,真正把鸿蒙系统投入商用是从2019年8月份,距今正好是有6年时间。操作系统的商用难度很大,难点之一在于构筑生态体系,但由于当时华为手机无法获得GMS认证,让华为意识到自主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决定将预研发的鸿蒙操作系统正式投入商用。
回望全球操作系统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格局的形成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与深刻的教训。曾经,微软的Windows Phone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强大的硬件支持,一度被视为Android与iOS的有力挑战者。而BlackBerry则以其卓越的安全性和高效的邮件系统,长期占据商务市场主导地位。
然而,两者最终都未能逃脱衰落的命运。Windows Phone因应用生态薄弱、开发者支持不足,在“应用为王”的移动时代逐渐边缘化。BlackBerry则因固守传统、未能顺应触屏与应用生态的变革,最终退出主流舞台。
操作系统的竞争,也可以看做是生态系统的竞争,一旦主流生态形成闭环,后来者即便技术先进,也很难改变用户习惯以及行业的运转。而更深层次的是,当一个国家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长期依赖外部操作系统,其信息安全、技术演进与产业升级都将面临“卡脖子”风险。
2019年,华为GMS被切断,这一事件让华为意识到操作系统涉及到供应链的安全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个底层安全问题,也成为了鸿蒙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余承东表示,鸿蒙操作系统的开发费用非常高,每年投入超过一万多人参与研发,华为持续了6年,研发费用超百亿,目前鸿蒙操作系统代码已有1.3亿行,并且已经开源,虽然投入巨大,但依然值得,不仅是为了实现华为的自救与另谋出路,更在于国家需要一个领先的操作系统,这是国家信息技术设施一个安全的保障。
鸿蒙的抉择 从“备胎”到“未来核心”
当年,面对同样开源的安卓系统,华为没有选择在其基础上进行局部优化,而是毅然走上了全栈自研的道路,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远见的抉择,正如余承东在《对话》中所强调:“鸿蒙从设计之初就是按照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时代打造的,一套操作系统,能跨越所有不同终端的生态。”
鸿蒙操作系统的领先性体现在了其多个维度的创新,包括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架构、将AI能力融入系统底层、全栈自研以及高效开发工具等。
鸿蒙操作系统是全球首个真正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操作系统,生态伙伴开发的一个手机版的应用,可以轻松迁移到平板、电脑等设备上,大幅节省了综合开发效率。此外,通过分布式软总线、任务调度与数据管理技术,它实现了手机、平板、智慧屏、车机、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多终端的无缝协同,构建了多设备如一的使用体验,为未来智能生活奠定技术底座。
与安卓系统不同,鸿蒙诞生于AI爆发的时代,因此AI也成为鸿蒙系统的一大核心。它在系统底层集成端侧AI能力,支持轻量化大模型本地运行,使设备具备更强的感知、推理与交互能力。无论是在教育、医疗还是工业场景,鸿蒙都能提供更智能的服务。
余承东在采访中提到,鸿蒙操作系统已经被用于多种场景,包括矿山里的矿山鸿蒙、教育行业的教育鸿蒙,医疗行业中也已经有采用鸿蒙操作系统的设备,甚至航天领域也出现了鸿蒙操作系统的身影。
鸿蒙操作系统的重要核心优势在于安全,鸿蒙采用微内核架构,内核与系统服务分离,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对话》中,余承东特别指出:“鸿蒙操作系统从系统、架构、到实现层级全面保护用户个人信息”这种从底层构建的信任机制,为金融、政务、能源等高安全要求领域提供了坚实保障。
安全成为鸿蒙系统作为重要的优势之一,正如在《对话》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虞斌评价鸿蒙系统的安全系统是非常强的,它的安全等级和波音的操作系统是一样的,并且还具备可扩展的能力,是属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千万终端背后 鸿蒙生态初具规模
从2019年发布1.0版本,到2025年终端数量突破千万,鸿蒙用6年时间经历了从“可用”到“好用”再到“常用”的艰难蜕变。
余承东表示,开发操作系统难,做一个操作系统的生态就更难,因为所有应用要重新迁移过来,生态开发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大家愿不愿意干,愿不愿意快速迁移过来,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余承东看来,鸿蒙5的商用也是一次冒险。
在今年3月份,华为Pura X成为首个搭载鸿蒙操作系统 5的手机,不再兼容安卓,只能使用鸿蒙操作系统和鸿蒙应用,初期的确会有用户因为微信功能不全、抖音功能不全等问题而抱怨,但随着系统更新与软件的迭代,鸿蒙5的应用数量、功能也都越来越完善,体验越来越好。
对于生态伙伴而言,鸿蒙逐渐扩张的生态体量和“一端开发,多端部署”的开发优势,以及鸿蒙为开发者提供的开发工具、开发环境等支持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生态伙伴加入鸿蒙共建共享。虽然第一次将应用迁移到鸿蒙会有些难,但一旦迁移成功,后续的效率只会越来越高,同时也会为开发者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余承东也提到了微信,他提到,腾讯微信发展了十几年,但是这次迁移到鸿蒙来。整个鸿蒙版的微信是重写的,重新架构的,尽管初期迁移难度大,但长远来看未来会有更高的开发效率。
目前包括京东、小红书、抖音、等国民级应用均已经具备相当齐全的功能体验,一些应用的体验上甚至得益于鸿蒙的系统特性而有领先优势,用户的口碑越来越好的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生态伙伴发展鸿蒙应用的决心。除了应用外,包括王者荣耀在内的鸿蒙游戏也将在流畅度上取得新的突破,甚至可以提升20%以上,进一步优化了鸿蒙生态的体验。
新浪财经就是最早进入鸿蒙系统的金融服务开发者,新浪财经CEO邓庆旭在这次《对话》节目中提到,目前新浪财经已经适配了90%的功能,在过去的8个月中,《新浪财经》的数据增长了7倍,鸿蒙生态带来了快速的增长。
邓庆旭表示,鸿蒙给中国国有开发商提供了一个机会,在鸿蒙的政策激励下,鸿蒙一定可以成功,跨越微笑曲线,甚至打造出自己的PhotoShop。
余承东呼吁加快鸿蒙开发
在《对话》栏目中,余承东提到,鸿蒙操作系统和鸿蒙生态是一片巨大的沃土,未来会有千亿级设备运行鸿蒙操作系统。鸿蒙不仅会成为中国的主力的操作系统和生态,也将向全球操作系统格局发起冲击和挑战。同时余承东也呼吁更多的应用加入到鸿蒙生态当中。
鸿蒙终端突破千万台,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它标志着中国操作系统从“跟跑”到“并跑”乃至未来能够“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不仅有华为,也有更多中国科技企业,是他们共同的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正如余承东在今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所说:“过去的635个日夜,是中国科技力量的一次集体冲锋,鸿蒙会像一列快车,昂然向前,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