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拥抱年轻人,探索无限可能的100种路径
成都吸引年轻人的100种可能在于其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创业环境,这座城市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创新创业的热土,年轻人可以在这里追寻梦想,发掘无限潜能,成都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让他们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两年半、68个职业尝试、全网800万粉丝,95后成都女孩池早的经历,绝非传统的成功叙事。她期待迟早退休、迟早发财、迟早幸福——没有竞争的焦虑,只有对自我的探索。而她生活的城市成都,给她提供了这份底气。
9月中旬的周末,博主@池早是我刚结束一场出差,风尘仆仆,从外地回到成都。
过去两年多,这个成都女孩只做了一件事:换工作。宠物美容师、川剧演员、游戏策划、狗狗幼师、空姐……她切换了68种职业身份。
在一个普遍求稳的就业环境里,这看上去有些另类——不追求升职、不迷恋大厂,甚至不打算在任何职业里“深耕”。她只是推开门,走进去,体验,记录,然后离开。
“打扮得美美哒,出门上班啦!”视频里,齐刘海、大眼睛,有两颗俏皮小虎牙的成都姑娘,总是充满元气。
“如果不考虑收入,你想做什么职业?”三年前,一个短视频里的提问击中了她。这位95后女孩很快就做出行动,她要用一场实验回答这个问题:体验100种职业。
成都,一场人生实验
这场实验早有端倪。
2022年,回到成都三年的池早经历了辞职、疫情和一段难得的“间隔期”。她不焦虑,反而迷上了手工串珠的设计制作,在成都的夏日上街摆摊。收入微薄,高温天甚至开不了张,却也乐在其中。更有趣的是,摆摊没赚到钱,她却从隔壁大叔那里买下一只小狗——“一分钱没赚,还带了张嘴回家。”这种看似任性的选择,在成都显得理所当然。
几个月后,池早入职了新公司,干了三个月。那天,透过玻璃幕墙,她看到楼下穿梭的建筑师、博主、外卖员、保安,突然意识到:在这座城市里,藏着无数鲜活的职业和人生轨迹。
“如果不考虑收入,你想做什么职业?”她想到了那条不久前刷到的短视频。没多久,池早又辞了职。
“辞职体验100种职业”系列视频,从2023年3月开始更新。
第一站是宠物店。内向的老板是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的工科生,学机械化,却在成都街角开了一家宠物沙龙。这个年轻的男孩,习惯用刘海遮住眼睛,他说自己“人际关系处理得很糟糕,跟动物待在一起,才会舒服些”。池早看到了一种相对别样的职业选择:不做违背内心的事,不是一种逃避,而是正确、尊重自己的理性选择。
半年后,在粉丝持续增长的时候,池早消失了。
网友意外发现,她竟然穿着雪白的戏服,在地下商场的戏台上,演出川剧《人间好》。
这一个月,池早钻进地下商场的“三花川剧团”。三位女性在四五十岁的“非黄金年龄”创办了这个剧团。创始人之一陈英,12岁登台,唱到近50岁,才创办了三花川剧团。
池早感受到一种冲击:“人们总说创业要趁年轻,但她们在‘不是最好’的年纪,做了一件很厉害的事。”年龄的界限被打破,池早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如此辽阔。
成都的包容,让池早的实验成为可能。想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她得到的回答多半是:“来嘛,你明天就来。”
藏在社区深处的“青春理发厅”,让池早发现了一种生活哲学。老店开了三十多年,时至今日,仍保留着1980年代的风格。经营者是一对地道的成都夫妇,保持着“天气好放假,天气不好也放假”的随性。用一周时间“刷脸”、沟通,池早才走进这家不办卡、不推销的居民楼理发厅。下午闲时,老板唱卡拉OK、侍弄花草,这种“过一天是一天”的豁达,让池早看到工作与生活融合的另一种可能。在成都,这样的社区小店比比皆是,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肌理。
成都的新兴产业,让池早的实验范围更加广阔。作为西部游戏产业高地,成都构建起一片繁荣的数字文创生态:近千家游戏企业在此聚集,腾讯、网易等头部大厂落户在这里,全球知名IP《王者荣耀》的研发总部也扎根于此。
2023年11月,王者荣耀共创之夜在成都东安湖举办。走进腾讯天美工作室,池早体验了一把大厂节奏:前期工作一周;线下连续几天凌晨下班。
但在那晚,最触动她的,并非仅是舞台的炫目。当金色的雨从舞台上方落下时,她看到身边素不相识的玩家一同欢呼、击掌,彼此分享感动。这种基于共同热爱而产生的真切交互,让她体会到一种实感:数字IP如何将“人”联结在一起。
池早的这一场体验,是成都众多数字文创从业者的一个切片,亲身参与着这座城市的产业变迁。
在今年智联招聘发布的春招报告中,成都已在网络游戏行业招聘城市中位列榜首。“单机游戏之都”的说法也在圈内流传。从早年培育专业人才,到如今系统性地支持影视、电竞等多元领域,成都所构建的生态,正默默承托着无数数字文创行业的年轻人,让他们相信:探索职业的更多可能,并非遥不可及。
从川剧团到游戏公司,从老茶馆到数字世界,池早这个95后成都女孩,成为了连接这座城市新与旧的记录者。
少必入川,我迟早到成都
回成都,对池早而言,并非一次简单的“逃离北上广”,更像是一场精神返乡。
高中毕业前,她和家人生活在眉山。年节时分,“上省城”令她期待——既包含着方位上的“北上”,又带着一些攀升的意味——成都开通了第一条地铁,有最时兴的衣服。在少女池早眼中,成都代表着“先进”。
这种判断在多年后再次得到印证。2016年暑假,读大学的池早在天府五街附近实习,每天打车经过天府大道,一路畅通,十几分钟就能抵达单位。
三年后,毕业回来,她发现,同一条路上,崭新的写字楼林立,车流如织。这种速度,让她确信,这座城市正在崛起。
大学毕业后,池早去北京做艺人宣传。尽管未曾体验过CBD写字楼的压迫感,但与艺人同住一个小区、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让她的生活与工作完全粘连,“基本每天晚上都要躲被窝里哭一会儿”。
“我迟早会回到成都”,这是很早以前,池早就抱持的念头,2019年,北京待了几个月,她回到西南。
这座城市托住了她。当时,在池早的手机里,甚至连抖音都没有下载。她去应聘一家MCN公司。老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成都人,曾经是记者,给了她一个机会。
在这里,池早感受到一种融入基因的城市气质,同事大多来自成都及周边地区,“特别搞笑,很乐天,哪里都能找出乐子来”。工作氛围轻松,老板比员工更早下班。两年间,池早从零孵化出百万粉丝账号。
如今,池早在全网已经拥有800万粉丝,她的行李箱里永远装着两样东西:海椒面和萝卜干。她去过很多地方工作出差,但兜兜转转,总觉得“都没有成都舒服”。
迟早能成
从北京回到成都,池早更忙了。她独居在年轻人聚集的高新区,工作日常从一家宠物友好咖啡厅开始。上午吃碗面,带着电脑和小狗坐下,一待就是一天。周围都是像她一样的人——画设计稿的女生、敲代码的数字游民、聊剧本的影视团队。曾经一度,池早为自己常去的那家咖啡厅找不到座位而苦恼。
作为仅次于上海的“咖啡第二城”,成都的咖啡馆已经成为继茶馆之后,人们最喜欢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是新职业群体的线下聚集地。
池早估算,身边朋友中有六成是外来者,来自北京、新疆甚至更远,很多人创业,开淘宝店、做独立品牌、开饭店……
池早曾经问他们,为什么选择成都?
朋友回答,因为在成都,从事小众行业,你不会显得很“怪”。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如今的成都,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吸引力城市之一,游戏、AI等产业纷纷落子。“在这里,似乎比北上广深更易闯出天地。”作为年轻人,池早这样感觉。
人们经常提到成都的包容,这种包容超越了人群和地域。不久前,池早拍摄了由英国女性Rachel创办的“岩羊商店”。这位前无国界医生在2008年来到成都,开办小店,专卖残障人士和贫困人群的手工艺品。从广西流浪到成都的残疾人杨哥,偶然来到这里,被收留,学会了手工技艺,养活自己。
在这条视频下,有网友留言:或许在成都,每个人都可以活得有尊严。
成都滋养了池早,她的视频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动态名片。很多人因为她的视频来到成都,去她拍摄过的茶馆喝茶、去青春理发厅拍照、去川剧团听戏。
如今,三花川剧团已从地下商场迁至上百平方米的新场地。有粉丝留言:“早子,因为你的视频,我和男朋友坐到了这里。”
频繁的相遇与分离带来一种“割裂感”,但池早依然坚定,实验还会继续。
网络之外,这位成都女孩姓吴。外婆把她带大,名字里有“莲”。“池早”的“池”,是想做托住莲花的池子。她也托住了自己,愿意相信:美好的相遇迟早发生。
这或许是“池早”与成都关系的一种隐喻:城市如宽广的池塘,包容万千生命。在这里,“迟早”不是被动等待,而是怀着一种植根于日常的信念——相信“自我”终将被找到,相信你迟早会爱上这里——自由地探索这个世界。
三花剧团的唱腔、科创园的代码、数字文创的灵感……无数个“池早”共同编织着成都式的成功:不在于积累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否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成都,永远会热情地说:“来嘛,试试看,你迟早能成。”
作者:张远山
校对:严严
排版:蹦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