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抓阄裁员,别拿法律不当一回事儿丨中听

访客 2025-08-14 16:03:02 10752
近日,一些企业采用抓阄方式进行裁员,引起了社会关注,这种裁员方式不仅不公平,而且可能违反法律法规,企业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员工的权益,采取合法合规的方式进行裁员,不应该把法律当作儿戏,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和社会舆论的质疑。

评论员 李长需

项目撤销,岗位缩减,公司让员工抓阄定去留?以这样的方式解除劳动关系,法院会如何判决?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给出答案:公司行为违法,应支付赔偿金1.8万元。

2023年7月31日,无锡某物业公司法定代表人告知于磊等三名司机,因公司项目撤销,现岗位仅需保留两名司机,三人需通过抓阄形式决定去留,抽中“离开”的人需解除劳动关系。于磊抽中了“离开”的签,被要求于2023年8月1日起不用再到岗。

把员工命运交给运气裁决,这一幕很荒诞。法院那纸1.8万元赔偿判决书,像记响亮的耳光,抽醒了装睡的企业:劳动法不是摆设,裁员更非儿戏。

抓阄裁员,别拿法律不当一回事儿丨中听

关于解除劳动关系情形,《劳动合同法》明确限定为协商一致、过失性辞退、非过失性裁员等七类法定情形。当项目撤销需要裁减三名司机中的一人,企业本该启动劳动合同法中的协商程序,要么调整岗位,要么支付经济补偿后解除合同。但企业用抓阄罐取代了协商机制,用概率游戏僭越了法律程序。这种看似“公平”的随机淘汰,实则是将管理责任转嫁给运气,从根本上瓦解了劳动关系的契约精神。

更值得警惕的是抓阄背后的权力傲慢。物业公司法定代表人轻描淡写地宣布游戏规则时,暴露的是对劳动者尊严的践踏。法院判决书中“违反平等自愿原则”的定性,直指问题核心:当企业把员工当做可随机处置的生产要素,已然颠覆了现代劳动关系伦理。这种管理思维的返祖现象,与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治理形成刺眼反差。

抓阄裁员,别拿法律不当一回事儿丨中听

企业裁员不论什么原因,都不是践踏法治的借口。真要精简人员,绩效考核、技能评估等哪一个不比抓阄靠谱?说白了,就是企业想偷懒省事,把管理成本转嫁给打工人。更讽刺的是,在AI面试、算法排班的数字时代,竟然还有企业用原始社会的决策方式。这也证明了法治意识的培育,远比想象中艰难。

抓阄罐落地的脆响,该成为所有企业的警钟。当深圳允许租房积分入学、杭州给租客发放落户点数时,“租购同权”的曙光已经出现。而劳动尊严的保障,终究要靠法治齿轮的精密咬合。毕竟,赔偿金能计算,但人心流失的代价,企业永远算不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