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城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杜曦,托起折翼梦想的特教初心守护者
方城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杜曦,始终坚守特殊教育初心,致力于托起折翼天使的梦想,他关爱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用耐心和热情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掘潜能,他的教育理念和行动,为特殊孩子们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让他们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实现自身价值。
支点财经记者 魏广宝 通讯员 张栋察/文图
2025年,是杜曦投身方城县特殊教育的第15个年头。初入职场时,别人问她什么是特殊教育,她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教育的对象特殊,即不同障碍类型、不同程度的残疾孩子。如今,她对特殊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当再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她的解释会更多地聚焦在“教育”二字上。
杜曦长期任教于听力障碍班级,她清晰地记得建校后招收的第一批聋儿入校时的模样。这些孩子基本都无语言,个别的咿咿呀呀不知所云;有的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号啕大哭;还有的眼神中满是抗拒,躲躲闪闪……而站在他们身后的,是痛苦无助却又饱含期望的家长。那一刻,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她的心头,有辛酸,有同情,更多的是不知所措。她深知,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她是这些孩子和家长的依靠,必须倾尽所学,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课堂上,杜曦坚持手语与口语并用。教拼音时,她播放发音器官工作原理的视频,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声带、鼻腔的震动;教字词时,她会尽可能多地准备实物,将抽象的文字与对应的物品相结合;教句子时,她精心创设情境,力求让孩子们理解透彻。常常,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她不厌其烦地教上几十遍、上百遍。
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杜曦针对佩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引导他们慢慢地学习听。练习听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从最基础的“a”开始,一个音一个音地练习、突破。也许千百遍的练习,孩子一周甚至一个月才只能发出一个“a”。尽管进展如此缓慢,她仍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精确到每一秒。呼吸训练时,小君今天呼气时长比上周多坚持了3秒;小博一口气吹蜡烛的数量比昨天增加了2支……在一周、一个月的“a、a、a”和一次次的3秒、2支中,孩子们慢慢得到进步。
为培养这些孩子们的社会生存能力,杜曦与培智班几位老师组建了洗车社团。从社团成立的第一天起,她和同伴们就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们。冲水、打泡沫、擦洗车身、再冲水、用毛巾擦干,这些对正常人来说非常简单的动作,对于培智班的孩子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挑战。每一个细节,她都要讲解、示范几十遍,直到他们学会为止。尽管这些孩子的智力不如常人,很多孩子还有些“轴”和“一根筋”,但杜曦和其他老师并不放弃,尽可能地将他们的劣势转化成优势。在反复练习中,孩子们的“一根筋”逐渐转变成了对工作的极度认真。他们对清洗顺序和干净程度有着近乎苛刻的执着:洗车时一定要从左后方开始擦起,从上到下绕车一周,不能有丝毫遗漏的地方,该洗三遍就是三遍,少一遍都不行!这种执着,让孩子们练就出难以被替代的洗车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杜曦是方城县众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缩影,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却怀揣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怀。如果说这些残障孩子是折翼的天使,那么这些教师就是孩子们的翅膀,托举他们飞越高山湖海、奔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