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奖得主武汉演讲力挺华为:我用华为手表!

“我用华为的手表,它连接着我的手机。”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以自身生活与工作经历为例,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刻见解:“我个人在广泛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作为一位82岁高龄的学者,他不仅对前沿科技保持高度敏感,更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对全球化合作理念的支持。
作为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领军人物,萨金特教授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他曾于2011年与西蒙斯教授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在本次大会发言中,他特别提到:“Python以及机器学习、计算机科学都是开源的,它们不受关税的影响。”这一观点倡导经济与教育领域的开放共享,引发了全场热烈共鸣。在全球化面临挑战的当下,萨金特教授的主张无疑为推动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萨金特教授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我多次参与接待他,此次负责他在武汉期间的行程安排和日常生活照料。”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罗昱老师介绍道。尽管已届高龄,但萨金特教授依旧精神矍铄,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作了近6分钟的主旨发言,其专业深度与全球化视野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事实上,萨金特教授与湖北武汉的渊源可以追溯多年。5月11日晚,他从纽约飞抵武汉,至5月16日上午返程,短短数日内,他在武汉大学开展了多场学术交流活动,并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第二届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一大批师生借此机会与这位大师级人物面对面交流,受益匪浅。
据透露,萨金特教授与湖北武汉的深厚缘分得益于武大聂军教授及毕业于武大的陈晓红教授。陈晓红教授是萨金特教授在纽约大学的同事;而2003年至2009年间,聂军曾在萨金特门下攻读经济学博士,这期间,教授对中国发展与中国经济产生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兴趣。
早在2023年11月29日的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庆祝大会上,萨金特教授便表达了对中国学生的高度评价:“我接触中国的方式,就是接触中国的学生。自己学生中最优秀的一批往往是中国留学生,他们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中国可期的未来。”这种亲身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地支持全球化合作。
作为出生在二战时期的经济学家,萨金特教授始终呼吁并坚持经济全球化合作理念。在2024年3月举行的“中国持续发展的动能与前景专题研讨会”上,他明确表示,自己与其他全球科学家和经济学者一样,坚决支持开放和自由贸易,反对任何形式的反全球化趋势。他认为,只有通过更好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共同发展。
由于对中国的友好交流贡献突出,萨金特教授荣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并担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荣誉所长及高级顾问。他常年在深圳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访问交流,致力于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外学术界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萨金特教授不仅是理论上的支持者,更是一名科技实践者。“老先生是个科技通,对前沿科技十分关注;也对近年来中国新技术很了解,对一些高科技的新锐产品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罗昱称,“他在主旨发言中提到的华为手表,就是他自己购买的。”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充分体现了他对科技创新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品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