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取款猝死家属称银行和解付10万真相几何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永恒
5月14日,湖南株洲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一名患病老人在银行取款时不幸离世,迅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牵动了公众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银行服务流程是否到位的讨论。
家属与银行达成和解,丧葬费用及慰问金成解决方案
5月16日,老人家属彭先生向大河报《看见》记者透露,经过协商,双方已达成一致并完成和解。根据协议内容,银行方面将承担老人的丧葬费用,并以慰问金的形式向家属支付10万元人民币。彭先生表示,具体签署工作由其表妹代为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和解标志着事件从争议走向平息,但其中涉及的服务细节与责任认定仍值得深思。例如,银行在处理类似特殊客户群体时是否存在改进空间?如何更好地平衡服务效率与人性化关怀?这些问题都成为公众关注的核心。
银行方回应:曾多次提供替代方案,却被拒绝
此前,中国农业银行株洲分行副行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详细还原了事发过程。据其描述,当时老人的女儿陈某并未主动告知父亲的身体状况,且在网点工作人员提出“可以上门服务”或“直接将款项转至医院账户”的建议后,陈某并未明确表态。此外,当工作人员提议让老人先行返回休息、由女儿留下办理业务时,同样遭到了拒绝。
通过这一系列细节可以看出,银行方面确实在尝试通过多种方式避免悲剧发生,但最终未能实现有效沟通。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沟通障碍,可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属态度转变:不再追究,但仍存质疑
对于银行方面的上述回应,彭先生在最新采访中表示“不再追究”,并计划尽快返回老家处理后续事宜。然而,在5月15日晚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他却表达了不同立场,称对银行一方的说法持保留意见。“谈了一下午,没看到监控。如果要说我们碰瓷,那我们可以要求查看监控,用事实证明我们的说法。”
这一表态反映了家属在事件初期与后期态度上的微妙变化。尽管最终选择接受和解,但家属对事件真相的追问以及对银行服务流程透明度的要求,依然体现了公众对类似事件的高度敏感性。
事件背后:服务优化与责任界定的重要性
截至目前,中国农业银行株洲田心支行尚未就事件处理进展作出进一步回应。然而,这起事件所暴露的问题远不止于个案本身。据统计,近年来因金融机构服务不当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其中不乏涉及老年群体的案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银行业消费者投诉总量超过20万件,其中服务态度与流程问题占比近三成。
因此,此次事件不仅是对涉事银行的一次警示,更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提醒:在追求业务效率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特殊群体的需求和服务体验;同时,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加强员工培训,最大限度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