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车企终于听劝!这些反人类设计将成历史

访客 2025-05-13 09:05:03 24070
车企终于听劝!这些反人类设计将成历史摘要: 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消失的实体键正悄悄回到新车里。流行是个轮回,汽车中控台的“复古运动”来得静悄悄——去年还吹嘘“全触控座舱”的销售话术,今年已经被改成“保留必要实体键更人性化”。...

看似不起眼的实体键,正悄然回归新车中控台。

潮流轮回,汽车座舱设计正在经历一场“复古复兴”。仅仅一年前,车企还在大肆宣传“全触控座舱”的未来感,如今却纷纷改口称“保留必要实体键更符合人性化需求”。过去几年,随着车载大屏尺寸从12英寸膨胀至17英寸,实体按键几乎被完全取代。然而,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大众、小米、保时捷等品牌不约而同地宣布将重新拥抱实体键——曾经光滑无痕的中控台上,机械旋钮再度现身。

车企终于听劝!这些反人类设计将成历史

(图/《头文字D》)

事实上,近年来触屏化趋势虽被厂商大力推崇,但消费者始终未完全买账。数据显示,触屏操作的安全性和实用性问题频遭诟病:大众ID系列后视镜调节需进入三级菜单,平均耗时22秒;方向盘触控板误触率高达42%,紧急情况下反应延迟达1.5秒;更有车主因暴雨天气找不到触控除雾键险些酿成事故。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对“科技感”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失衡。特斯拉自2012年推出Model S以来,彻底颠覆了传统中控布局,用一块17英寸触控屏取代表面繁杂的功能按钮。这种极简设计不仅成为智能汽车的标志性特征,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效仿热潮。

车企终于听劝!这些反人类设计将成历史

(图/黑莓摄)

然而,这种“填鸭式”科技感并未真正解决用户痛点。以上海车展为例,奔驰EQS搭载的56英寸超联屏虽令人瞩目,但复杂的多级菜单设计却让实际操作变得繁琐;奥迪新款A8L引入“多屏互动”,试图通过技术堆叠提升便利性,但效果仍存争议。相比之下,部分传统车企如现代已率先承认,过度依赖触控屏是一个错误决策,因为“在紧急情况下,寻找虚拟按键会让驾驶员感到焦虑甚至愤怒”。

车企终于听劝!这些反人类设计将成历史

未来感十足的汽车内部设计。(图/图虫创意)

从技术和成本角度看,触控屏的普及并非偶然。上世纪90年代,奥迪A8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数量从最初的5个激增至2010年的100多个,导致车身线束复杂化、制造成本飙升。而将功能集成到车机系统中,则有效降低了硬件成本。例如,特斯拉通过减少独立组件的方式,仅物料成本就比同行节省数千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触控屏的实际体验却远不如预期。瑞典Vi Bilägare杂志2022年的一项测试表明,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完成座椅加热、空调调节、收音机设置等基础操作时,配备实体键的老款车型表现明显优于纯触控车型。其中,2005款沃尔沃V70仅用时10秒完成任务,车辆行进距离仅为306米,而其他触控屏车型普遍需要两倍以上时间。

车企终于听劝!这些反人类设计将成历史

(图/《驾驶我的车》)

此外,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TRL)2020年的研究指出,使用触屏操作CarPlay或Android Auto时,驾驶员反应时间比正常驾驶增加53%-57%,远高于酒驾(12%)和吸食大麻(21%)的影响。而在极端情况下,如车机系统故障或网络中断,智能汽车可能瞬间失去关键功能,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

面对市场反馈和技术局限,越来越多车企选择回调策略。大众设计总监安德烈亚斯·明特明确表示:“实体按键将永远存在于大众汽车中。”同时,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计划于2026年起强制要求转向灯、雨刮器等核心功能必须配备实体按键,否则将降低车辆安全评级。

车企终于听劝!这些反人类设计将成历史

(图/黑莓摄)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键的回归并不意味着否定触控技术的价值。同济大学车辆工程博士龚在研认为,对于步骤简单、目标明确的操作(如空调温度调节),实体键更具优势;而对于复杂场景(如导航设定或氛围灯调整),语音交互或触屏操作则更为高效。因此,软硬结合、各司其职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车企终于听劝!这些反人类设计将成历史

(图/pexels)

最终,这场关于实体键与触控屏的争论,或许会以一种平衡状态告终:既保留必要的物理按键,又充分发挥触屏技术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