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途里的隐形劳动,到底有多累人

五一假期要来了,说好的给劳动者放假,可又有多少人还在为制定出游攻略而“加班”?
相信许多负责制定旅行计划的人,大多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左手掐着计算机狂按,右手在无数个APP间反复横跳,不仅要做出游预算、找旅游地、订机票、规划路线,旅行中还得练就“摄影分身”。
一个人既是导游,又是氛围活跃师,负责吃喝玩乐住行攻略的同时,还得照顾好同行人的情绪。说好的躺平假期,结果又是一场从头忙到尾的任务型度假。这样的“隐形劳动”不仅存在于出游中,也存在于生活中的其他社交场合里。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分享因为自己会开车,所以每次都被默认为是要负责开车接送朋友的那位;有人则被动地成了“全能管家”,从挑选旅游地、测算旅游花销到制定路线,全程忙前忙后,人不仅没能得到真正的放松,还像熬了几个大班,反而比上班更累了……
女性学者阿琳·卡普兰·丹尼尔斯最早提出“看不见的工作”一词,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得到报酬的、私人化的工作。过去,女性为照护家庭所付出的大量情绪劳动常被视为理所当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除了家务活,职场、出游、聚会等社会场合里不被看见的付出,也是一种隐形劳动。
你经历过社交里的隐形劳动吗?
聚餐后,你总是那个做清洁收尾工作的人吗?外出游玩时,你总是那个最先打开地图查导航的人吗?在不熟的社交场合里,你是那个主动活跃氛围的人吗?
所谓隐形劳动者,即在社交的过程中,默默付出、操心的那个人。就像《乘风2025》里的管乐,为了帮队伍拉票,她主动出主意,在舞台上卖力扛起侯佩岑、邓萃雯,让团队拉到全场最高的票数。
她用心制造惊喜,有时候又必须“顾全大局”牺牲自己。比如说,她想跳舞,却不得不为团队新成员的想法妥协,只能自己处理负面情绪。不是有成果的才算劳动,在社交中常常被忽视的情绪付出,也是一种隐形劳动。
自己消化情绪的管乐,何尝不是在经历社交劳动。(图/《乘风2025》
然而在现实生活里,“隐形劳动者”很难被看到,有时候甚至是得不到正向的反馈、不被理解的。譬如陈好参加《花儿与少年第六季》时遇到的舆论困境,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换钱、订车,每当同行人对旅行细节迷茫不清时,她总是那个逻辑清晰、提出有效质疑和给出解决方案的人。她是操心最多的人,却因“强势”引来了同伴和观众的不满,遭遇了网络围攻。
有人认同陈好的疲惫,有人不解陈好的强势,评论的两极化,本质上是随行者与攒局人的视角错位。许多习惯了被照顾和被安排的随行者,其实很难想象一套周详计划背后所需要付出的细碎而庞杂的工作,以及被无数的“任务”击垮而产生烦躁情绪的瞬间。
当旅行攻略变成了一种负担,它消耗的不仅是“体力”,还有情绪。1983年,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在《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中创造了“情绪劳动”一词。它指的是个体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或达成某种目标,对自我情绪进行压抑、控制的行为。
做攻略的过程,为何使人倍感消耗?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处于社交场合中,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似乎总会潜意识地挤压自我的情绪。这种意识束缚着自我,长期下来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交场合中,人总会潜意识地挤压自我的情绪。(图/《凪的新生活》
霍克希尔德认为,人在社交中存在着“表层表演”和“深层表演”。其中,表层表演是一种情绪伪装,哪怕在内心不开心的情况下,人仍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表情、身体语言来维护友好的氛围。深层表演则是从认知上改变自己的想法。
无论是表层表演还是深层表演,如果内外情绪不一,本质上都是自我规训的过程,无形中将产生心理倦怠。
其实,你可以不那么累
不被理解的隐形劳动会破坏社交的热情,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无意识地陷入其中?如果尝试去追溯自身的生活文化和环境,你会发现它与当下的社会语境、东亚文化都有太多的关联。
首先,是个人在集体意识下对他人需求的敏感。相比个人主义的理念,东亚文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许多人从小便被灌注“要顾全大局”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的需求和欲望往往被忽视,以便满足他人的需要。
譬如日本职场察言观色的生存文化。2017年,麦浩斯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名为《读空气、探表里,笑谈日本语》的书,解释日本人心照不宣的流行语。其中有一个“读空气”的词语,正是教导职场人要学会判读社交场合的状况,配合气氛说话,让言行恰到好处。
上司茶杯的茶空了一半要不要添?今天聚餐时同事好像有点尴尬,我该做些什么?在这些严苛的社交文化背后,就存在着许多看不见的“隐形劳动”和情绪劳动。如果无法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那么便可能会被打上“不懂事”的标签。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的需求和情感很容易被他人的需求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急速发展下所导致的身份焦虑。当代社会追求效率和速度,这种速度思维其实也工具化了许多人际关系。社交平台上有太多所谓的“高效社交模板”,它们把社交转换成了获取信息、机会和利益的工具,却全然忘记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东西是人与人的情感连接。社交关系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准。在这样的要求下,如果未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关系网,那么个体便很容易产生“自身社交价值不足而被边缘化”的焦虑。
幸运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突破传统社交语境的桎梏。在社交平台上,很多年轻人自称“社恐”,他们建立了流行的搭子文化,主打一个极简轻社交。有一种研究观点认为,社恐的成因是基于社交回避的自我保护,也是社会加速流动背景下的生存智慧。
但本质上,躲避深度社交的搭子文化,其实并不能真正解救社交焦虑。怎么才能把自己从情绪劳动和社交焦虑中解救出来?关键在于“反连接”,建立独属于自己的社交法则。反连接不是完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而是一种建立自我边界的方式,主动地、适当地与社交责任断开,允许自己犯错,不必表现完美,也不需要借由社交去证明自身的价值。
如果你是隐形劳动者,可以尝试着为自己创建社交框架;如果你的朋友是“隐形劳动者”,那么理解他们的付出,为他们提供你所能给予的情绪价值,也是很好的办法之一。有研究观点认为,不同的反馈会在无形中影响劳动者的感受,正向的、积极的人际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劳动者的心理体验。
隐形劳动者,值得被看见
这个劳动节,除了看得见的“劳动者”,应该感谢的还有一直默默付出的看不见的隐形劳动者。
在即将到来的假期出游高峰,旅行中的许多“隐形劳动”往往也可能会被风景和欢笑掩盖。如果说有什么能帮助他们减负,那就是把隐形劳动打包丢进垃圾桶,让出行回归快乐本身。
来一场极简旅游吧!跟旅游出发前熬夜刷手机的疲惫不堪说再见,跟带着长辈孩子在烈日下找不到正确路线时的抓狂说再见,跟出游中想顺路点个奶茶都要切换好几个APP的繁琐说再见……和看不见的决策成本、时间与情绪磨损这些消耗旅行快乐的黑洞,统统都说拜拜吧!
出游路上的各种“琐事刺客”,早该被踢出假期快乐清单了。接入了DeepSeek的腾讯地图AI叮当,正是这样一个拯救出游策划者于琐碎隐形劳动的智能工具箱。它不仅能24小时在线解答有关出游的疑惑,还能一键生成路线规划,解析社交媒体的攻略笔记链接,让繁复的出游变得简单。
有人爱吃,有人爱玩。对于旅游兴趣不同的人,只要在腾讯地图里输入类似“叮当,如果我想在桂林玩2天,请帮我规划一条人少的路线”,几秒就能获得一条清晰直观的行程路线,游玩路线是否清晰合理,评分如何,门票多少,可以玩多久,是驾车、骑行还是步行以及需要多长时间都一目了然。无论长途自驾游、短途周边游,还是沿途即兴游,都能轻松获得躺平式出游的权利。
游玩一座城,就是要漫步其中探索它的人文和气质。腾讯地图APP里的「城市活动地图」,也是拒绝旅行期间“精神跑腿”的利器。无论在哪个城市,只要打开腾讯地图,搜索「城市活动」,就能清晰地看到分布在周边的大大小小、最近热门的各类活动,赏花、逛公园、看展、听脱口秀、听音乐会、玩剧本杀……像博物馆、美术馆、公园的预约、演出展览订票,直接点微信小程序就能轻松下单了,不用多个APP切来切去,给出游减负。而这也正是这个产品功能设计的初衷。
当下,喝奶茶成为了年轻人获取“多巴胺”的新方式。不管是上班、休息还是出游,来一杯奶茶,仿佛就能把烦恼都通通扫掉。而旅行过程中最苦恼的事情,除了规划攻略,还有站在奶茶店外排队。过去,热门旅游景区附近的茶饮店总是堆着满满的人流。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腾讯地图联动霸王茶姬、Tims咖啡、沪上阿姨,一起组成了“出游减负联盟”,让年轻人们既能轻松出游、节省时间,也能快速、便捷地享受奶茶带来的愉悦~
“出游减负联盟”,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腾讯地图APP里直接就能一键下单,无须跳转到其他软件。当别人还在门店排队时,你可能已经闲逛完景点,慢悠悠地来取走奶茶了,主打提前点、到店拿、刚刚好!
时光很美好,隐形劳动值得被看见。让往日操心的人也能当回甩手掌柜,让带娃的爸妈终于不用当人形点单机,让每个出游人都能沉浸式享受快乐的瞬间,这些都是腾讯地图的美好心愿。从繁杂劳动中追回一分一秒,这个五一劳动节,让自己、朋友、家人,好好地玩一次吧。曾经默默付出的隐形劳动者们,辛苦了!
参考资料
《当代青年社交模式的调适路径——基于对网络热词“社恐”和“搭子”的分析》
《情感劳动理论的贡献、局限与拓展——引入关系向度理论的分析》
Psychology Today.Emotional
Labor.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asics/emotional-labor
文中配图除特殊标注外,均由腾讯地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