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樟柯人民日报撰文,探讨社会变迁与电影的力量
贾樟柯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探讨社会现实与电影艺术的关系,文章指出,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媒介,应该关注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贾樟柯强调,艺术家的责任是通过作品传递真实情感和社会观察,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他的文章深入剖析了电影在社会中的作用,并呼吁更多创作者关注现实,用艺术的方式呈现社会的真实面貌。
10月5日,电影导演、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贾樟柯在《人民日报》撰文《在平遥感受“汇合点”》。
全文如下——
2017年,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在拥有2800余年历史的山西晋中市平遥古城顺利举办,由此拉开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帷幕。到今年,电影展已经迈向了第九个年头。
在筹办之初,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稳步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背景下,如何让优质的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
一般来说,电影首映式、画展、戏剧演出等文化活动在大城市比较频繁。实际上,中小城市也有巨大的文化需求。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拥有广泛的读者。我们想做一个尝试:在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县城,能不能创办一个国际性的电影展?这是疑问,也是理想。
让电影文化资源“流动”与“汇合”,是我们一直以来希望达成的目标。
平遥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城。它不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仍有许多居民在城中生活。国际电影人带着作品来到平遥,可以体验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建立一个真实、亲切的中国印象。而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来到古城,能提醒我们不要忘却乡村、小镇,也不要忘却历史,那是我们的根脉,也是创作的沃土与源泉。
几年来,平遥国际电影展吸引了众多中外电影人,他们选择把电影在亚洲甚至全球的第一次放映机会留给平遥。截至目前,参展影片均保持65%以上的亚洲首映率,中国首映率每年都是100%。在平遥,中外电影人相遇、交流、碰撞、共创,怀着开放的心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于平遥首映后在中国影院上映,中国成为该片在国际市场的票房冠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样性与巨大的潜力。
思想、观点的交汇,使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电影工作者获益良多。《过昭关》《河边的错误》《人生大事》等多部影片或剧本在平遥完成初次亮相后脱颖而出,获得行业内外的关注。而通过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数年培育,多位山西导演带着本土经验与扎实的生活感受进行创作,备受评论界重视。
平遥国际电影展凭借优质的策展、浓郁的电影文化氛围,每年都吸引了数十万观众来到古城。他们之中,一半来自山西,一半来自其他省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在这里观看新鲜的电影,分享观点,尽情享受欢聚时刻。
由此,平遥成为一个枢纽,一座“汇合之城”:传统与现代汇合,中国与世界握手,城市与乡村拥抱,创作与生活交织。
2025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主题是“汇合点”,期待呈现中国电影人、中国电影的文化态度:开放包容,相互理解,合作共赢。
现在的平遥,以电影为纽带,让故事再一次在古城交汇,人与人再一次在古城连接。不同的影片带来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中国电影人带来开放的电影视点,观众带来对电影的热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千年古城,不同的命运被看到、被理解: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来源 | 人民日报
主编 | 彭丹
编辑 | 蒋黎明
(每周好礼:大象文创袋、象象定制笔记本,二选一)
获奖名额:
最有态度奖:当周留言总数前5名
金句达人奖:当周精选留言条数前5名
结果公布:每周一获奖名单将在公众号菜单栏“热门”——“”中公布,中奖者需在48小时内私信联系客服领取,逾期视为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