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访客 2025-09-09 14:03:19 9519
年轻人因追求赠品而频繁购物,商家利用此心理策略吸引消费者,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消费陷阱,消费者往往因追求赠品而忽略商品本身价值,最终花费超出预算,年轻人因追求赠品而陷入消费陷阱,商家利用此心理策略促使消费,消费者需警惕并理性购物,避免被割韭菜。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如今各大品牌说服年轻人花钱的第一招,就是告诉他们“有赠品”。

今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火成现象级,真正让奶茶店爆单的不是各种口味奇特的新款饮品,而是各种联名周边的“小玩意”。

几个“买新品就送”的chiikawa小徽章,让全国各地的喜茶爆单,“店员说现在下单要等两个半小时起步……”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郭大鑫鑫鑫鑫呀)

都很难说疯狂购买的人们是真想要喝奶茶。大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如何消耗奶茶库存的:有的把喝不完的奶茶冷冻起来,有的用多余的奶茶“做饭”。

以往总是不理解,长辈们为什么要起早抢鸡蛋,直到遇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白送的破烂”。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社交平台截图)

赠品爱好者喜欢的不止是奶茶店的周边——买正品嫌贵,听说有赠品就就蠢蠢欲动。

偏偏当下,这些商家“白送”的小东西正越来越精美,跟最火的IP联名、出各种漂亮的小物件……

赠品经济,再次收割年轻人的钱包。


只送不卖,谷子化的赠品越来越精致

相较于几年前的赠品经济萌芽阶段,如今的赠品不断升维,变得愈发精致。

徽章设计得比奶茶还吸引人;贴纸精美得让人想囤一屋子,粉丝们一边尖叫着一边被硬控。

“古茗崩铁联名,我看店员太忙,就告诉他们直接把杯子和周边给我就行了,茶就不要了,然后他们很高兴地拿了东西给我。”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桂秋)

“家人们谁懂啊,羊毛薅到心趴上。抢不到Labubu,下一个顶流Crybaby先安排上了。这波御守简直美到我心巴上!居然还是刺绣款,针脚细密,精致感拉满。”

明明你也不缺包不缺杯子,明明你也可以在周边专卖店买周边,但是“赠送”这两个字总是有种致命吸引力。

一不小心,就买买买了一屋子的“买赠小垃圾”。更夸张的是,有人甚至愿意花高价代购、请人代吃来获得那一份赠品周边。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陈星越)

买咖啡送玻璃杯,你以为送的只是一个玻璃杯吗?三顿半咖啡直接在玻璃杯身上从1到9标号,每个都是Ins风满满,实用又能满足收集癖。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照无眠)

只是要想集齐一套,冻干咖啡恐怕得喝到明年。

小时候为了卡片买小浣熊干脆面的人长大了,成了为赠品买正品的人。

更邪修的是,不管是徽章、玻璃杯还是包包,这年头开始流行“只送不卖”。

这一下,赠品直接就上价值。喜茶44元套餐里送的chiikawa陶瓷杯,单独在二手平台上就能卖到30多块。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社交平台截图)

从某种层面来看,这些赠品其实就是另一种谷子。

从Jellycat的溢价,到Labubu的全球爆火,无不印证着这个事:随着新消费崛起,感性消费时代已然来临。

和盲盒一样,赠品就像一个个小目标,每集齐一个,都像是解锁了新成就+1+1+1。商家们也深谙此道,限量款、隐藏款轮番上阵,像“钩子”一样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感官。

有趣的是,有时比起正品,赠品的社交货币属性反而更强。

正品的各种价值已被广泛定义,所对标的品牌、价格几乎已经限定了对应的消费群体,但赠品具有稀缺性、故事性、话题性,能辐射的人群更宽广,其社交货币属性自然就增强了。

以奢侈品品牌举例,“晒正品”多少有些炫富的意味;但当一个人晒出“Dior美妆限量收纳包”事,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条信息的朋友,视线已经被“化妆包”本身所吸引,延展话题方向自然是美妆、收纳等等,而鲜少提及商品价格。

当做赠品变成一件比做产品更重要的事;当网络上的年轻人高喊着:“赠品才是正品”的时候,赠品经济时代早已悄然而至。

商家玩出新收割法,赠品浪费成灾

为什么商家倾向给你赠品,而不是在价格上优惠呢?

是开发赠品的成本更低吗?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

其一,商品还是那个商品,“心理溢价”才是品牌最能延展的创意。

商品本身由产品定位决定,消费者只是在跟随社会认知及市场评价,而不具备“实际控制权”。此时,消费者反而更加渴望在消费决策链路中增加其他判断条件,以此来作为是否满足潜在需求的“心理溢价”的评判标准。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去有风的地方》)

显然,赠品经济完美集中了消费者对心理溢价的需求。

其二,人皆患失的心理作祟。

对于消费者而言,赠品都是白给的,失去免费赠品,就是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所得,会给自己构成“损失”。与投资类似,当人们面对失去的可能性时,为了避免损失会甘愿冒风险,甚至可以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只不过,尽管赠品经济给了品牌发展新的杠杆,但对于一部分商家来说,只是换了把镰刀割韭菜。

一边是赠品经济蒸蒸日上,但另一边消费者的吐槽也在日益增多。

被骂最多的就是捆绑销售,联名翻牌比翻书还快,浪费更是惊人。

以奶茶店为例,从之前真的是“赠送”(指在原有奶茶价格基础上不加价赠送/满额赠送);到后面轻微加价捆绑售卖(包括必须要买XX套餐才能得到某个周边、明确写出买奶茶+29.9之类的价格获取周边);再到令人发指的充值几百八十八可获赠周边,这种现象不免让人困惑:“奶茶店究竟是在卖奶茶,还是在卖百货?”

国外也同样遭遇过赠品抢购带来的“危机”。

就在前几周,日本麦当劳推出附赠人气“宝可梦卡牌”的开心乐园餐,引发抢购潮。

结果,本该持续三天的活动,不到二十四小时就官宣结束。黄牛雇佣大量家庭妇女排队,每人可买5份套餐,并得意声称1500日元的时薪,比打工合算多了。随之引发的就是大量食物被抛弃,人们只要玩具、不要汉堡,据统计首日即有50万份套餐被丢弃,约合20吨的食物被浪费。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扬子晚报)

此事连续数日登顶日本热搜榜首,麦当劳被迫公开道歉。

其次,赠品往往也会让人遭遇了“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巨大落差。

频繁“遭难”的当属顶流IP,粉丝们全都是一头热冲着谷子去的,结果气却不打一处来。

“喜茶产品研发浪费了三小只的流量!双杯38元送Chiikawa立牌和贴纸还可以,但其实成本低的要命,还非得让人买双杯。mini陶瓷杯完全没有想买的欲望,一点儿也不实用。点不了外卖,就是防着我们用券,吃相难看。”

更多的则是,你以为的赠品是精致的羊毛,但满怀期待拿到手发现,其实根本没有商家宣传得那么好,直接沦为“美丽废物”。

去年末,记忆定格复古CCD相机在全网爆火,给众多品牌找到了赠品的突破口。

某湿厕纸品牌打出“买厕纸送CCD”的旗号,不少人以为送的是正经相机,结果到手才发现是行车记录仪改的。对焦慢、像素差,妥妥上一代老人机,有网友直言这东西成本不会超过十块钱。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大张mini)

要么不实用,要么不精美,要么转眼没了新鲜劲儿,无数的赠品回家就成了垃圾,最后不是在家吃灰就是上二手平台。

至于赠品质量不好想要维权?拜托,本来就是送你的,还怎么维啊?


年轻人不服,“椟”凭什么比不上“珠”?

在买椟还珠的故事里,我们往往被教育,不能被事物的外在表象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其内在的核心价值。

但故事放到今天,却截然不同了。

“珠”一定比“椟”更有价值吗?年轻人第一个不服。

“心理账户”一词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经济学账户”里只要绝对量相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不同来源,决定如何支配。

年轻人才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主打一个“千金难买我开心”。

“老周边人买椟还珠很久了,这期间有收到店员的不解、圈外人的嘲笑,无所谓了,自己开心就好。”

“总有人笑话读书博主买椟还珠,说买书看装帧是附庸风雅。这话说得,自己掏钱,你管我买的是知识载体,还是移动美术馆的门票呢。装帧本就是书籍艺术的半壁江山,捧着皮质烫金书和轻型纸精装书时,难道你的鼻子和指尖竟会觉得没有一点分别?”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需求也不例外。

珠子虽有其物质价值,可对买者来说,匣子带给他的精神愉悦、情感触动,使其拥有了难以估量的价值。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需求与喜好,这些需求并不能单纯以大众普遍认知的价值标准来衡量。

“买椟还珠”者基于自身独特需求做出的选择,他们和溢价买Labubu的人也一样,理应得到理解与尊重。

爱买椟还珠的年轻人被商家赠品诱惑,实则损失多少?

(图/@菲菲好饿)

事实上,与其主观臆断匣子值不值钱,不如在万花丛中祧对适合自己的匣,来得更为重要。

小红书上,Chiikawa实用周边合集贴子的评论区里,同道中人各自安利着实用谷。雨伞、本子、圆珠笔、手持镜……大家在美丽与实用之间求得了平衡。

还有聪明人选择了另辟蹊径。

既然大家都把赠品挂到咸鱼上去卖,我干脆去闲鱼上直接搜赠品不就完了?

年轻一代愿意为赠品经济买单的背后,是悦己消费和情绪消费意识的不断升维。当产品功能不再是消费决策的唯一理由,好看的外表乃至为特定人群提供社交货币的属性,也就成为了产品可以拓展价值的新方向。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做好产品本身、卷出有价值的赠品的基础之上。

赠品不应该只是美丽小垃圾,年轻消费者也不是任人收割的韭菜。

作者|考拉是只鹿

运营|何佳怡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