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025年WAIC展区首破7万平方米,火爆背后大咖探讨AI风向:智能体打开想象力

访客 2025-07-28 15:09:04 16286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WAIC展会上,展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展现出人工智能领域的火爆态势,众多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的未来趋势,智能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认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成为关注的焦点,此次展会将展示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和应用,引领行业发展风向标。

作者:何珊珊

踏入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现场,仿佛一脚迈进未来的智能世界。

今年,WAIC展区首次超 7 万平方米,全球800 余家企业带着 3000 余项前沿成果争奇斗艳。更为火爆的状态体现在门票票价上,开幕当天,有业内人士透露,单日票价一度被炒至3000元。

时代周报记者进入展馆发现,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玩花活,宇树、智元等机器人带来了扫地、跳舞、打拳击表演,甚至有机器人在溜机器狗。公开数据显示,场内共有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而在2024年WAIC上,仅展出了18台人形机器人。

这些具身智能机器人都不同程度上搭载了AI大模型和AI智能体。具体到产品功能上,从商业服务、家庭生活到情感陪伴,均可在不同场景带来新的交互体验。

2025年WAIC展区首破7万平方米,火爆背后大咖探讨AI风向:智能体打开想象力
图源:京东官方供图

据时代周报记者现场观察,热闹背后,也有公司悄然缺席。AI四小龙和AI创业六小强中,均有企业缺席。除了上述头部的AI创业公司,一名在WAIC现场的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时代周报表示,他注意到,去年参加WAIC的一些中部尾部的展商,今年也不见了。这名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激烈竞争下,行业在加速洗牌,对想要活下去的AI企业而言,需要从用户需求出发,研究更务实的AI应用产品。

在WAIC的主论坛上,深度学习泰斗杰弗里・辛顿在主论坛发言时直言:“大语言模型理解语言的方式,如同‘多维度乐高积木’,每个词都是多维度特征的集合。” 这样的认知深化,也正推动全球 AI 产业从单纯的 “参数竞赛”,转向更注重实际价值创造的新阶段。

过去两年多以来,AI技术的浪潮始终持续,而浪潮的风口却一直在迭代转变。面壁智能、出门问问、科大讯飞等多名本次参展的企业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AI的探讨历经模型参数、算力再到智能体。如今,AI智能体+硬件终端的多样化、细分场景结合成为了行业商业化应用落地的新风向。

站在2025年,WAIC见证的不仅是技术产品的盛宴,更是全球AI 生态版图重构的关键节点,智能体与智能终端的融合或许正在撕开未来世界的想象空间,而各家企业的战略抉择,也将深刻影响未来 AI 产业的竞争格局。时代周报记者在WAIC现场采访多名业内人士,共同探讨AI行业的未来风向与企业竞争格局。

AI生态竞争火热,但自我认知要清醒

在过去6个月,视频模型已经在全世界生成超过3亿个视频。论坛上,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以 Labubu 视频生成项目为例,阐释了 AI 的应用价值:“借助视频模型,Labubu 的视频制作成本从需要2个月100万元,锐减至1天时间和几百元。”

以此为例,面对如此强大的迭代速度,闫俊杰认为AI未来一定会有多个玩家持续存在,AI一定会越来越普惠,成本将变得非常可控。

而在成本需要极致压缩的同时,也意味着企业要更加清醒,在商业化路径的选择上要有明确的方向。

出门问问一名业务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 AI浪潮中,出门问问也曾面临多次艰难抉择。例如,2023年4月,公司推出大语言模型“序列猴子”,但在多家大厂先后推出自己的大语言模型后,公司很快意识到想要和互联网大厂在底层模型进行比拼,研发投入几乎是“以卵击石”。

“因此,我们决定依托模型做好应用,转向聚焦研发细分需求场景的新产品。例如,一站式AI短视频创作平台元创岛和新一代Agentic AI软硬结合产品AI录音卡片TicNote。企业要自我认知清醒,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赛道。”出门问问这名负责人说道。

2025年WAIC展区首破7万平方米,火爆背后大咖探讨AI风向:智能体打开想象力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现场摄

这背后也隐藏着中美技术路径选择的区别。Relativity Space执行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主论坛中指出:“中国领先的模型多为开源,而美国则以闭源为主。”

这种区别的背后,反映出两国在 AI 生态构建上的不同策略,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并非一味比拼大模型和算力。更为关键的是在于要从开源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网易有道的选择与出门问问的路径相似,紧抓细分场景痛点。这次WAIC上,网易有道带来了针对家长“辅导作业”痛点的有道AI答疑笔。

网易有道高级副总裁刘韧磊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认为,大模型应用还处于“大开荒”阶段,行业都在高投入地探索不同垂直场景的AI解决方案。比如,语言翻译、知识答疑都是大模型最能发挥优势的地方,拥有巨大的开拓空间和商业潜力。目前,有道聚焦AI在教育和生产力提效方面的落地应用。

AI产业风向:智能体与硬件终端的细分探索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WAIC现场除了人形机器人,智能硬件的形态也是花样百出,京东的展台上,出现了毛绒小熊、智能闹钟、一盆毛绒向日葵盆栽等搭载了京东AI的AI玩具。出门问问的AI录音卡片TicNote、阶跃星辰的智能座舱“聪明蛋”、科大讯飞的AI学习机也集中亮相,而在可灵AI、金山WPS等展区,新的视频生成模型、办公模型也带来新体验。

在清醒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各家企业都展现了某种趋同性,具体表现在AI+硬件的智能终端产品数量增加了。据官方数据披露,今年,WAIC展台共计展示了50多款AI终端产品。无论是传统产业公司还是新型互联网公司,各家企业均在努力且积极地探索AI与硬件产品的结合,尤其是基于具体需求场景的探索。

2025年WAIC展区首破7万平方米,火爆背后大咖探讨AI风向:智能体打开想象力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现场摄

而在具体产品的打磨上,各家似乎有意结合自身业务做了差异化部署,力求与众不同。

其中,康迪科技作为一家从事新能源非公路车研发生产销售出身的企业,和云深处公司合作,逐渐开发安防巡检四足机器人、智能高尔夫球童机器人等新产品。

这种转变也是基于自身业务的思考。康迪机器人技术总监崔广章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AI智能体与终端融合将重塑竞争格局,纯软件企业组织架构需适应技术变革。康迪科技的优势在于深刻理解北美用户需求,同时具备成熟的生产线与销售网络,能快速将技术验证转化为量产产品。与云深处合作,主要基于四足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成熟度、成本优势及落地可行性,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整合云端大模型厂商终端机器人企业等上下游资源。

WAIC前夕,京东完成了三家具身智能领域头部企业的投资。其中,千寻智能完成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而在WAIC,京东再次宣布和数十家主流机器人品牌合作,成为全场“朋友圈”人数最多的企业。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回应了京东近期对具身智能的加大投入,他表示,京东认为具身智能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赛道,也是战略性方向,同时是整个服务生态的一部分,能对用户体验能带来很大提升,将帮助京东整体服务的发展,因此会有很大的投入。

除了安防、具身智能,在教育领域,刘韧磊进一步表示:目前网易有道从两个方面探索教育领域的AI应用,一是在模型层面,通过不断升级和开源自研的“子曰”系列大模型,通过生态交流与合作,来促进技术普惠;二是持续进行硬件创新,大模型技术给产品设计拓展了很大的空间。例如,今年推出的AI原生学习硬件“AI答疑笔”,也是希望以创新的终端形态和工具方案去解决以往未能突破的场景应用难题。

此外,无限光年创始人漆远在WAIC 现场强调,“AI正从单纯的技术崇拜,回归到对实际价值的关注,而可信性是变革的核心枢纽。”他认为,公司推出的金融 AI 解决方案,不是做算力或参数的比拼,而是在价值创造能力方面较量,让AI实现从“能用”到“敢用”,为金融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保障。

2025年WAIC展区首破7万平方米,火爆背后大咖探讨AI风向:智能体打开想象力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现场摄

AI的尽头是情感? AI 与情感化交互的未来突破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京东的“朋友圈”中,京东和康迪科技一样,也选择与云深处达成合作。

不同于康迪科技,京东的思考主要从用户情感出发。何晓冬透露:我们讨论后发现,四足机器人可以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宠物,一个边走边聊天的to C端的机器宠物。尤其搭载JoyAI以后,它同时具有足够高的情商和智商跟你沟通,还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很多用户对此表达了很强的兴趣,我们也积极尝试这个赛道。养活体狗成本也很高,而高情商的机器狗也会有市场。

这恰恰预示,情感陪伴类 AI 产品与机器人,正逐渐成为终端融合领域的新热点。与此同时,能够满足用户创作需求的AI工具也具备广阔前景。

据快手旗下可灵AI提供的数据,目前平台已累计生成 1.68 亿个视频及 3.44 亿张图片,在 2025 年3月,其年化收入成功突破 1 亿美金,其中 70% 的收入来源于P端付费订阅会员(自媒体视频创作者和广告营销从业者等专业用户。这也验证了闫俊杰提出的“普惠性生产力”理念,表明 AI 创意工具在满足创作者需求、激发创作活力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年WAIC展区首破7万平方米,火爆背后大咖探讨AI风向:智能体打开想象力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现场摄

对于未来AI+硬件的市场发展趋势,阶跃星辰副总裁李璟则对时代周报等媒体表示:我们的商业化策略是在擅长的领域做toBtoC,跟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产品级的收入。我们非常关注终端,这是阶跃自己下场花很多精力正在验证的,同时IoT和具身是我们认为面向未来可能出货量比较大的终端。

对于产业的未来,“这两年大模型技术已有质的飞跃,就目前智能终端的应用表现而言,要达到高性能、高流畅度、高智能的理想程度,还有很长路要走。但相信在未来三到五年可以看到AI硬件在商业的爆发。”刘韧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WAIC现场,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业界对AI+硬件的风向普遍有共识,坚信在2025年至2026年期间,很快将会有更多创新场景成功落地应用。这届WAIC 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全球 AI 生态重构的关键时期,跨界合作与应用落地的方向选择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的核心因素。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