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音乐上新功能,最懂社交的腾讯,让粉丝花28元就能和偶像“恋爱”?
QQ音乐推出新功能,强调社交元素,允许粉丝通过支付28元与偶像进行互动体验,这一创新尝试将音乐与社交融为一体,展现了腾讯对社交领域的深度挖掘,此举是否能让粉丝与偶像之间展开一场独特的“恋爱”体验,尚待市场验证,这项新功能旨在提升用户粘性,同时进一步推动音乐社交的发展。
作者:何珊珊
腾讯音乐(TME.NYSE;01698.HK)正在加速拓宽版图。
6月30日,QQ音乐正式上线“Bubble”产品,订阅费用28元/月。该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粉丝热议,登至微博热搜榜第五。
Bubble原本是韩国DearU公司旗下的知名娱乐APP,作为一款现象级产品,本质上提供的是粉丝圈的高端定制服务。在Bubble内,艺人可以为粉丝发布专属消息,分享独家内容。原平台深受K-pop(韩国流行音乐Korea-Pop的简称)歌迷群体喜爱,粉丝具有极强的付费意愿。QQ音乐早在2024年10月和DearU达成合作,有意将海外版Bubble引入国内。
QQ音乐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第一批引入的艺人包含SM、JYP、CUBE旗下的威神V、aespa、RIIZE、NCT WISH、Stray Kids、i-dle等,囊括多个组合的100多位顶流艺人。这三家公司旗下艺人的Bubble在6月30日、7月1日、7月2日分别开放。
6月10日,腾讯音乐刚宣布全资收购喜马拉雅,进一步增补音频版图。现如今,音乐平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播放器,其社交和情感属性突出。Bubble在韩国市场的成功,已验证粉丝经济或者称之为“情感付费交流”的商业模式。然而,QQ音乐引入的本意不是增开情感付费场景。一位接近QQ音乐业务的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此次合作并非是专注情感付费的战略,而是QQ音乐在K-pop领域布局的完善。”
对整个在线音频行业而言,以往内容的单向获取模式正发生明显变化,用户在对内容的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平台提供的情感社交属性。前有网易云音乐的情感化运营,后有腾讯音乐加入,通过弥补此前这方面的不足,来进一步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巨头玩家的加注,或许将对未来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产生行业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Bubble带来的魅力,远不止于K-POP。
粉丝经济狂热,为“虚拟亲密”买单
2022年推出Bubble的DearU公司,背靠韩国知名经济娱乐公司SM娱乐。
SM娱乐成立于1995年,于2000年上市,也是韩国第一家上市的娱乐企业,曾在亚洲掀起“韩流”热潮。公司旗下代表艺人有宝儿、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时代、EXO等顶流韩国艺人团队,同时也投资制作了多部影视及综艺作品,如韩剧《致美丽的你》《嫉妒的化身》等。DearU正是SM娱乐的子公司。
2016年,阿里巴巴宣布入股韩国SM娱乐,双方正式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在中国市场推进在线音乐、宣传、商品开发等方面的业务。 2020年,SM娱乐还与JYP娱乐合作创立了Beyond LIVE,发布全球线上演唱会品牌。
也因此,Bubble从设计之初,便带有变现明星价值的粉丝经济属性。同时,这款产品开辟了偶像与粉丝之间互动的新渠道。平台采用订阅付费制模式,通过模拟一个类似于微信的聊天场景,为粉丝提供与偶像“小窗对话”的沉浸式体验。
在该平台上,粉丝可回复偶像发送的独家文字、图片、语音等内容,还可以设定与偶像相关的特殊纪念日。甚至于如果粉丝提前设定好自己的昵称,偶像会在对话框里直接称呼这个名字。
粉丝的付费意愿很简单,主要是“明星反馈”和“亲密感”。“我续订了喜欢的爱豆Bubble已经三年,当我给喜欢的明星发送消息时,会有一个数字1显示在文本气泡消息旁边,如果对方检查了消息,数字便会消失。” Bubble用户小雨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样的小设计带来的反馈感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在和爱豆们聊天,就像朋友或恋人一样。”小雨形容道。
Bubble平台上的互动颠覆了粉丝与艺人之间传统的单向沟通模式。对于粉丝来说,偶像不再是不可触碰和幻想中的存在,当偶像在网络时间被“重塑”后,彼此的关系似乎变得更日常和紧密。
这种打破幻想所带来的亲密感,是互联网时代形成的特殊消费形态,重构了粉丝经济的情感变现路径,2014年唱跳团体TFBOYS爆红后,这一变现路径逐渐变得专业化。
据DearU公司官网显示,仅2020年服务上线首年,Bubble便凭借“触手可及的偶像”的沟通体验吸引超50万付费用户,揭示了“情感付费”这一新兴消费模式的市场潜力。截至2023年,Bubble订阅用户突破200万,年营收达756.92亿韩元(约合3.98 亿人民币)。从2018年到2024年,DearU公司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45%。
如今,Bubble已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粉丝互动平台之一,SM娱乐和JYP娱乐在内的114家韩国知名经济娱乐公司,为570位艺人的粉丝构建了数字化沟通直通桥梁。
除了Bubble之外,韩国类似的粉丝交流平台还有Hybe公司出品的Weverse。该平台采用会员制,更侧重于消费独家内容而非偶像粉丝之间的直接交流。Hybe官网2024年8月1日给股东的信件中显示,“Weverse 在关键绩效指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月活跃用户达到1000万,开设了147个国内外艺人社区,并保持了超过90%的海外用户月访问率。”
Hybe公司官网公布的消息指出,2024年Weverse平台上直播共5787场,总时长4779小时。Weverse Live的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125万,总观看次数为4.26亿次。从全球来看,包括重播在内,用户平均每年观看50场直播。2024年收视率最高的是防弹少年团(BTS)田柾国的直播,实时累计播放量达到2300万次。
营收、月活与观看量,是粉丝愿意为爱豆买单意愿的直接呈现,也正是各大明星娱乐公司设计了此类产品的原因。
版权优势褪去,昔日“资源王者”何往?
在数字音乐平台竞争进入存量时代的今天,单纯依靠版权曲库的较量已难分高下。行业内玩家们正围绕“情感付费”这一新赛道展开差异化布局,以增加用户粘性。
网易云音乐是国内首个将“音乐”与“社交”两个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移动音乐平台。自2013年上线便凭借UGC(用户生产内容)乐评社区模式构建集体情绪共鸣场。2020年,网易云音乐凭借“网抑云”一词成功破圈,后续平台又推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以构建温暖友爱、真实有趣的音乐社区。
除此之外,网易云音乐为了深化用户的情感连接,在功能上也通过不同互动内容设计,包括年度听歌报告、“云村证件”等,以情感为切口吸引更多用户,增强了平台的社交属性。
与网易云音乐侧重情感化运营不同,QQ音乐依托腾讯系生态的场景支持和独家版权优势,核心竞争力在于“资源+功能”的整合。
2021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腾讯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协议后,QQ音乐仅保留周杰伦等头部艺人版权。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QQ音乐不再依赖版权资源,而是尝试在保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补足情感社交属性,开辟新的价值增长点,探索从“工具型应用”到“社交化平台”的转型。
近年来,QQ音乐相继推出“听歌挑战赛”、“小游戏”等全品类娱乐功能,持续培育用户社交习惯。同时不断加码偶像资源运营,通过“明星语音直播”、“歌手空降歌房”等活动增强粉丝偶像之间的互动。
音乐+社交,会带来新故事吗?
不久前腾讯音乐对喜马拉雅的收购,在业界也备受关注。
此前,喜马拉雅平台通过构建用户间的多元互动模式,打造了比传统电台更具参与感的音频社交平台,成为众多用户的“情感树洞”。QQ音乐自2018年推出听书功能,此次收购不仅进一步提升长音频内容质量,而且增强其情感链接的属性。这种“音频+社交”的情感生态协同,预示着腾讯音乐正在打造一个覆盖短(偶像即时互动)+ 中(QQ音乐社交)+ 长(喜马拉雅情感内容)的全链路情感付费体系。
这种布局,是将平台附加值拆解为“持续陪伴”(如Bubble的偶像回复)、互动氛围(如音乐评论区的社交)和“深度沉浸”(如喜马拉雅的深度音频内容),覆盖用户从碎片化互动到长期情感寄托的需求场景。
对比来看,网易云的“用户主导型”社区与QQ音乐的“艺人互动”,代表了情感付费的两种路径。前者胜在UGC的自发性和群体共鸣,后者则依托PGC的专业性和偶像号召力。两种模式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指向同一趋势:音乐平台正在从“内容渠道”进化为“情感媒介”。
这不仅是腾讯音乐的战略调整,更折射出数字音乐行业从“内容争夺”到“情感连接”的深层转向。
从行业共性来看,情感付费的崛起并非偶然。用户对音乐的需求早已超越“收听”本身——网易云音乐靠UGC乐评构建的“云村”社区,本质是让用户在音乐中寻找情绪共鸣;Spotify的年度听歌报告成为社交货币,核心是用数据唤醒用户对音乐的情感记忆。这些案例印证了同一个逻辑:当版权壁垒被打破,“情感附加值”成为平台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上述接近QQ音乐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Bubble在海外是非常成熟和知名的社交平台。近年来,QQ音乐在不断丰富华语音乐版权,推动华语音乐发展之外,也不断将海外音乐和模式引入到国内,以满足国内粉丝的需求。”
在数字化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连接感”有着强烈渴望。粉丝愿意为偶像的“专属消息”买单,听众也希望在年度歌单里寻找共鸣。在“情感溢价”的趋势下,音乐流媒体平台的竞争早已从“听什么”转向“为什么而听”。
或许,情感付费将从“粉丝经济”走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而音乐流媒体平台间的竞争,也将不再聚焦“谁有更多歌”,而是“谁能更懂用户为什么听歌”。这场关于“情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实习生蔡雨辰对稿件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