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起底“特供酒”黑灰产业链:低成本高利润的骗局真相

访客 2025-05-18 14:08:33 6565
起底“特供酒”黑灰产业链:低成本高利润的骗局真相摘要: 亲朋好友聚会时,有人拿出标着“特供”“专供”“内供”等字样的酒,故弄玄虚地吹嘘起来……“特供酒”真的是特供吗?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以高质效知识产权检察履职 服务高水平科技...

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中,如果有人拿出一瓶标有“特供”“专供”或“内供”的酒,并故作神秘地吹嘘其稀有和珍贵,你是否会信以为真?事实上,“特供酒”并不像它所宣称的那样特殊。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了一场以“高质效知识产权检察履职服务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揭露“特供酒”骗局的案件。

起底“特供酒”黑灰产业链:低成本高利润的骗局真相

销·烟酒店里的“摇钱树”

“这酒是真的吗?”
“专供,一般人可拿不到!”

这样的对话曾频繁出现在山东省枣庄市的一家烟酒店里。老板袁某向顾客保证,那些贴着“茅台内供酒”“世博会专供酒”标签的酒都是正品,然后以近千元的价格出售,自己从中牟取暴利。

然而,袁某的发财梦在2022年冬天戛然而止。当地公安机关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指控袁某的烟酒店售卖假酒。办案检察官林峻锋回忆道:“我们在调取烟酒店监控时发现,收银台后面的酒架上,只有‘内供酒’‘专供酒’所在的位置光洁如新,其余酒架都积满了灰尘。”

随着调查深入,警方找到了袁某的供货商——一个名叫“仁怀老袁”的微信联系人。但进一步追查后发现,“仁怀老袁”只是中间商,真正的造假者是李某伟。为锁定整个犯罪链条,检察机关建议公安机关对上下游关联犯罪进行全链条打击,包括包材提供者、生产人员、运输人员及销售人员等。

产·用每斤5元的散酒勾兑出“特供茅台”

执法记录仪显示,在突袭贵州仁怀的造假窝点时,办案组掀开棉门帘,看到工人正将酒精泵接到塑料桶中。现场不仅摆放着大量散装白酒坛子,还有精心包装的成品“特供酒”。这些所谓的“特供酒”,实际上是由廉价散酒勾兑而成。

据查,李某伟曾因制售假酒被查处并取保候审,但他并未因此收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他从市场上购买几元一斤的散酒,再购入伪造的包装材料,雇佣工人灌装成所谓“特供茅台”。“仓库里的90箱‘特供茅台’,成本仅为5元一斤的散酒,经过包装后以120元一箱的价格流入市场。”李某伟供述道。

最终,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提出的量刑建议,判处李某伟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

供与运·卖“纸盒子”犯了什么法

“我只是卖些‘纸盒子’,怎么就违法了?”包材商罗某在审讯室中不断辩解。然而,当检察官出示经权利人鉴定的伪造商标报告及其他证据时,罗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罗某非法经营数额已达26.6万元,属于“情节特别严重”,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通过审查罗某的销售记录、聊天记录及转账记录,检察机关发现他并非假冒注册商标标识的源头供应商,而是从许某明等人处获取包材后再转售给下游客户。随后,检察机关引导公安机关继续深挖线索,成功追诉罗某的上线许某明等9人,涉案金额高达500余万元。

此外,快递员陈某明知货物为假酒仍协助跨省发货,包装工老王则在“地下酒厂”帮助包装……针对不同人员的犯罪行为、作用大小及参与程度,检察机关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分类处理相关人员。同时,还向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行业治理。

追问·“特供酒”缘何屡禁不绝

为什么5元一斤的散酒能卖出千元高价?真的存在“特供酒”“内供酒”吗?答案是否定的。早在2011年,相关部门就开展了清理整顿滥用“特供”“专供”标识的专项行动;2013年,五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严禁使用此类标识;2024年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启动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行动。

尽管如此,“特供酒”现象仍未根除。枣庄市检察院检察官张攀分析:“部分消费者存在特权崇拜心理,容易被不法商家利用。这种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还可能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上海、江苏、吉林等地检察机关办理了一批类似案件,均具有产、运、销分离的特点。检察机关通过加强与市场监管、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依法深挖彻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实现了全链条打击,有效保护了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