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强县县委大院“门面寒碜”引热议,官方回应来了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座“寒碜”的政府大院意外走红网络。照片中的象山县政府大门简陋狭小,与当下许多城市高楼林立、气势恢宏的政府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座低调朴素的大院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治理理念。
“旧门面”背后的务实选择
5月15日,象山县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尽管政府大院的外观略显陈旧,但房屋一直保持良好状态,既无漏水问题,也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办公需求。不仅如此,大院内还保留了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淳熙井”,这一历史遗迹见证了象山县悠久的文化传承。
根据浙江日报的报道,象山县自建县以来,其县衙(即如今的县政府大院)历经战乱与自然灾害,却始终未迁址,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档案局大楼,如今已是整个县府大院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即便在2010年代对县委县政府大楼进行了翻新,象山县依旧坚持不铺张浪费的原则,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民生改善和发展建设中。
经济强县的低调形象
象山县不仅以历史文化闻名,更以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实力令人瞩目。根据象山县政府官网公开数据,象山县在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位列第53名,并成功入选“2024年中小城市优秀案例”。作为一座三面环海、两港相拥的滨海城市,象山县拥有陆域面积1415平方公里,下辖10镇5乡3街道,常住人口达57.9万人。
2024年,象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2.99亿元,财政总收入11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29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453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仅为1.62: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发展成果。
荣誉背后的民生优先
近年来,象山县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县“六连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多项殊荣,同时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象山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保护文物到推动绿色发展,从提升居民收入到缩小城乡差距,象山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为民服务”。或许正是这种务实低调的作风,使得象山县能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坚守初心,避免盲目追求表面光鲜的形象工程。
综合来源:九派新闻、浙江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