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脸支付or密码输入:安全性与便利性的权衡

评论员 时风
据央广网报道,近日,盲人管先生前往江苏扬州某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却被要求完成“睁眼刷脸验证”。这荒诞的要求如同让哑巴唱KTV、让瘸子参加百米赛跑一般不合逻辑。更令人气愤的是,营业厅工作人员竟以“这是规定”为由拒绝变通。
这一事件表面上是个别工作人员僵化执行规定的个案,实则暴露了某些服务行业人员的冷漠与缺乏灵活性的问题。他们既缺少对特殊群体的基本人文关怀,也缺乏主动优化服务流程的责任心。试想,如果工作人员稍微动脑筋,完全可以采用其他验证方式来满足管先生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即将实施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非必要不得将刷脸作为唯一验证方式”,同时强调,“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人脸信息时,必须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规定,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这意味着,企业不仅需要遵守法律规范,更应主动考虑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
然而,现实却让人失望。许多企业在追求“技术便利”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依赖人脸识别,完全忽视了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这种“技术至上”的傲慢态度,不仅暴露了服务意识的缺失,还加剧了社会中的“数字鸿沟”。例如,在一些银行和医院,老年人因不熟悉智能设备而遭遇困难;在公共交通领域,视障人士因无法使用电子支付系统而感到无助。
更讽刺的是,不少企业一面高喊“科技向善”,一面却对残障群体的困境充耳不闻。事实上,这些企业并非没有能力改进服务流程,而是出于成本考量或懒于作为,选择性忽略了特殊人群的需求。这种“效率优先,公平靠后”的逻辑,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社会歧视,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与和谐。
类似管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医疗、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均存在类似问题。要破解这一困局,一方面需要企业转变思维模式,主动调整服务策略,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需要监管部门强化监督职能,对滥用技术的行为予以明确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小“数字鸿沟”,避免所谓的“智能社会”演变为对部分人的“智能排斥”。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它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技术的进步本应服务于人类,而非成为阻碍。让盲人“睁眼刷脸”,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良心问题。
文章最后,附一首打油诗作为结尾:
盲人办卡要刷脸,
荒诞做法让心寒。
弱势群体需关爱,
冷漠愚蠢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