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薪过万也打不起羽毛球了?运动消费水涨船高

“打一场羽毛球,相当于头顶飞走两杯奶茶。”
2025年4月的某个周末,北京朝阳区某羽毛球馆内,小林望着满地断毛的球,准备将这些断毛收集起来。在这片讲究规则与品质的球场上,尤尼克斯AS-05比赛用羽毛球的价格在两年内翻倍,一筒12只装的比赛用球售价已超过200元。
由于价格飙升,羽毛球多次成为热搜话题:从普通品牌的三四十元一筒涨到上百元,再到高端比赛用球单个售价高达30元,涨幅惊人。无论是普通商家还是黄牛市场,甚至二手交易平台,都充斥着“涨声”。有网友计算后发现,一个业余玩家打2小时羽毛球平均消耗4个球,按普通羽毛球每个10元计算,仅球的成本就需要花费40元。加上场地费(最低30元/小时),一天打2小时羽毛球的成本几乎等于一天的收入。难怪有人调侃,这哪里是打球,分明是在朝天上撒钱!
羽毛球这项运动,早已从“爱理不理”变成了“高攀不起”。根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除了“健步走”,羽毛球是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人口高达2.5亿人。然而,自2024年以来,这项全民运动却因涨价风波备受关注。
尤尼克斯、威克多等头部品牌相继宣布涨价,部分高端产品价格在短短两年内接近翻倍。以尤尼克斯为例,其主流高端款AS-05羽毛球零售价从2024年4月前的210元/打涨至2025年的275元/打,累计涨幅达100%,远超同期黄金价格涨幅。
有球友表示,“我囤的亚狮龙5号从以前的70元涨到现在近150元。”还有人感叹,“曾经85元一筒的球我爱理不理,现在却高攀不起。”甚至连迪卡侬这样的平价品牌,其休闲级羽毛球也已涨价80%,其他款式则普遍上涨40%以上。
资深球友严先生坦言,羽毛球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他的日常开销。“两年前参加俱乐部活动,两小时下来每人分摊约50元,现在涨到80~100元。”他因此减少了打球频率,“过去每周至少打3~4次,现在尽量控制在1~2次。”
为应对涨价趋势,许多爱好者选择提前囤积羽毛球。社交平台上,晒羽毛球库存的帖子比比皆是,俨然成为一种“炫富”方式。网友“顽皮狗”分享道:“我2023年底腿部受伤时刚买了1000元的球,休息至今仍未痊愈,最近把球卖掉竟赚了2000多元。”
更令人头疼的是,涨价潮席卷整个产业链,不仅羽毛球本身,连球线和球衣也未能幸免。例如,BG80等热门球线价格两年内上涨40%,穿线师戏称“现在绑的不是拍子,是金子”。同时,羽毛球圈内的“鄙视链”愈发明显,从球拍到球衣再到球的品牌,层级划分愈发严格。
为何供不应“球”?
据尤尼克斯、亚狮龙等品牌发布的调价函公告显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是频繁涨价的主要原因。目前市面上的羽毛球主要使用鸭或鹅翅膀尖上的刀翎毛制作,其中鹅毛质量更好,但价格更高;鸭毛较细易弯,价格较低。一只鸭或鹅可提供14片刀翎,但由于左右翅膀弯曲方向相反,通常需要两三只同侧翅膀才能制成一个合格的羽毛球。
中国禽类养殖业以食用为目的为主导,羽毛和羽绒产量由肉类产量决定。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统计,2020年至2023年间,由于猪肉价格下降,鸭鹅肉需求减少,商品肉鸭出栏量从2019年的48.78亿只下降到2024年的42.2亿只,鹅的出栏量也从6.34亿只降至5.69亿只。这种供应减少直接导致羽毛价格上涨。
此外,养殖技术的进步使肉鸭和肉鹅的出栏周期缩短,白羽肉鸭仅需35至40天即可出栏,但这类鸭子尚未长出适合羽毛球的刀翎毛。相比之下,长日龄肉鸭需50天以上才能出栏,但由于成本问题,养殖户纷纷转向白羽肉鸭。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中国可制作羽毛球的肉鸭出栏量从20亿只降至12亿只,降幅达40%。厂家抢购原材料的竞争激烈,价格翻倍仍可能买不到。
人工成本同样急剧上升。由于羽毛球生产依赖手工插毛,一名工人每天只能制作200颗羽毛球,产量有限。与此同时,年轻劳动力更倾向于从事外卖等行业,而非进入工厂,导致工人工资逐年上涨,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二手球、塑料球与产业暗战
贝哲斯咨询公司发布的《2024年全球与中国羽毛球行业发展规模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羽毛球市场规模达71.48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0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8%。然而,上游羽毛供给紧张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羽毛球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
面对高昂的价格,消费者开始寻找替代方案。一些球馆商家做起回收翻新旧球的生意,二手羽毛球市场悄然兴起。电商平台上的二手羽毛球被分为不同成色和价格出售。一家店铺的“95新高端大牌球”售价为88元/桶,已有“千人加购”,2025年以来销量突破5000单。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二手羽毛球”成为热门搜索关键词,还有球馆和个人推出“断毛修复服务”。通过修补掉毛、更换球头或重新黏合羽毛等方式,旧球得以继续使用。
部分球友选择混合使用羽毛球和塑料球,在热身环节使用旧球以减少新球消耗,平时练习用塑料球,正式比赛才使用羽毛球。还有一些球友通过小心击球、修补轻微破损羽毛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甚至自学翻新技巧,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球友群中流传的各种省球偏方,如“蒸球大法”(用热水蒸汽熏5秒以增加耐打度),也成为大江南北球友的共同技能。
消费降级趋势下,更多球友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塑料羽毛球。在电商平台上,塑料羽毛球销量显著增长。例如,威克多天猫官方旗舰店的一款碳纤维人造羽毛球,主打“强韧耐用、更耐打”,12只装售价115元,销量已超2万单。对于预算有限的用户,低端塑料羽毛球也成为选项。有网友表示,某些地方购买塑料羽毛球只需15元便可买到10个,且具备发光功能。
尽管塑料羽毛球价格低廉且耐用,但其手感常被吐槽“像塑料袋”。新手球友小马表示:“我和朋友刚开始打羽毛球时觉得塑料球稳定性不错,也不容易损坏,对新手友好。但当我与其他老手交流时,却发现他们对塑料球充满鄙视。难道羽毛球也要成为自带鄙视链的‘轻奢运动’吗?”
普通球友逐渐意识到,这项被社会舆论和资本捧为“国企必备”“中产标配”的大众运动,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围猎。到底是市场规律下的成本飞涨,还是一场针对特定人群的欲望围剿?答案或许就藏在一桶桶被炒到天价的羽毛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