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访客 2025-04-16 16:53:30 47293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摘要: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作者 | 黄瓜汽水编辑、题图 | 渣渣郡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编辑、题图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在“政治正确”四个字逐渐沦为过街老鼠的时候,再谈论“厌女”这一盘踞人类社会已久的症结,可以想象评论区会吵成什么样。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怪事,列车正以诡异的速度倒退行驶。我们眼睁睁看着那个曾经手拉手的地球村枯萎。

神奇的是,这个地球上的两种性别,既可以孕育繁衍生命,也可以变成剑拔弩张的敌人。

我们难以挽回性别对立的战火。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一台大疆Ronin 4D摄像机,每集长达50分钟的一气呵成长镜头,总共四集。

这就是今年的Netflix剧王《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让英国首相都带着孩子乖乖收看,在英国上下议院掀起巨大波澜。

英剧独特的冷峻潮湿氛围,即便是屏幕外的人都被冻到脚趾蜷缩。

一部发生在英格兰北部小镇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从头到尾四幕戏,从案发逮捕、学校调查、心理问询、原生家庭四个剖面为我们呈现杀人事件背后的社会学病理。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小镇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初中女生Katie被捅七刀身亡。

案发后的8个小时,警察便锁定了嫌疑犯的位置,带齐装备破门而入。

在电视剧一开篇,我们就撞上了第一场“预期违背”。

武装到牙齿的特警小队,让观众误以为他们要去抓捕武装恐怖分子。结果,他们逮捕的目标竟然是一个13岁手无寸铁的小男孩Jamie,他甚至被眼前的阵仗吓得尿了裤子。

细心的观众发现,Jamie出现在镜头中的第一幕,墙纸剥落的形状恰好是一把刀子。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这部剧的巧妙之处在于,观众在观看第一集的时候,和Jamie的父母共享着同样的疑虑与困惑,也分担同一份震惊与失望——

这个孩子到底有没有杀人?

看着Jamie的眼泪,慌张的神情,以及他屡次向父亲证明“我没有杀人”的自白,恐怕许多人和他的父亲一样选择了相信孩子。

刚刚建立的预期,在几分钟之内又会被打破。从立案到抓捕仅花费了警察几个小时,因为监控录像清楚地记录了Jamie杀害Katie的细节,简直是摆在桌面上的低智商犯罪。

如同纪录片一般,零摄氏度的纪实镜头,以平行视角为我们还原一个少年犯的拘留过程。一个面对抽血都不敢看针管的羸弱男孩,竟然可以对自己的同龄人连捅七刀。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那么他为什么要杀人?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要一头扎进第二个50分钟长镜头:学校。

把学校选在破败郊区的公立学校,主创太有生活了。我们跟着办案警察的视角,进入那所充满“呕吐物、卷心菜还有手淫体液混在一起的气味”的校园。

在英国留过学的人或许深有体会,在这里生活,最烦恼的事之一就是遇到“teenager”群体,他们像蟑螂一样盘踞在街口,虽然不会真的做出伤天害理的坏事,但路过他们被喊几声种族歧视的外号,被骂几句侮辱性词汇再正常不过了。

而孕育英区“teenager文化”的沃土,就是这些面向工人阶级和底层家庭的公立学校。只有潜入校园深处,才能看清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在聊什么。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学校就是一座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上的残酷丛林。

你能明确地分辨出金字塔的地位顺序。那些焦点人物、强势的Alpha人,通常是霸凌他人的施害者或小团体头目;混杂其中的,是默默无闻的beta人,他们有的充当团体内的打手,有的尽量避开冲突,化作隐形人。

而被Alpha人重点关照的对象,被霸凌的主要角色,就是弱势的Omega人,他们或是因为家境、体力、长相、魅力等等元素,沦落到体系的底端。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这座公立学校的初中男生,满嘴都是饶舌歌曲和黑帮文化。初中女生也只会把裙子改得越来越短,用性魅力换取关注。

当警察来到Jamie的班级进行调查,同学们对“死亡”这件事充满轻蔑和调笑。一个看上去就是刺头的男生发出尖锐的笑声“原来真的是他干的”,语气中甚至带着猜对了谜语的兴奋和快乐。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那么老师呢?

学生可以随意地对老师喊出一连串不尊敬的脏话俚语,老师们长久在倒反天罡的环境下打工,早就对所谓的教书育人理念麻木了。不过都是一份工作罢了,何必真的渡人。

跟着长镜头的调度,我们可以在这座学校随处看见老师和学生的对峙。每个老师都透露着绝望的疲惫,每个学生都带着不屑的愤怒。当Katie的闺蜜Jade挥拳打倒Jamie的朋友Ryan的时候,所有同学都围了上来,没有人劝架,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拍视频,人群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叫好声。

校园就是典型的动物丛林,弱者随时会被流沙吞噬。

老师们袖手旁观,只能象征性地进行一些规范动作,除此之外便不想多费口舌。就像Jamie说过,自己最喜欢的是历史课,最崇拜的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但是他的历史老师完全不认识Jamie这个学生。并非老师渎职,在如此混乱的环境下,老师的第一任务不是育人,而是自保。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警察在学校和老师方面毫无线索,直到办案警察的儿子忍不住站出来告诉父亲,这出悲剧的一切源头,都藏在错综复杂的emoji符号背后。看着父亲作为成年人找不到头绪,儿子都替他感到丢脸。

此时大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使用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其实破案只需要破解施害者和受害者的社交网络就够了。

那些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心形emoji,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含义:红色是爱,紫色是色情,黄色是暧昧。

更重要的符号出现在Jamie的instagram评论区,那些让成年警察误以为Katie和他是朋友关系的emoji,其实全都是有针对性的侮辱词汇,类似于中文语境下的“龟男”和“屌丝”。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炸药符号代表一颗炸裂的“红色药丸”,暗喻incel群体的极端思想言论,而满分emoji隐喻的是incel圈内盛行的“80/20法则”:

也就是说,80%的女性可以自由地追求前20%的‘高质量’男性,而剩余的80%男性则被排除在恋爱关系之外,所以女性需要为无法择偶的那部分男性承担直接责任。

“只要一个男人长得足够好看,他就能得到性爱,女人同样如此,而我们Incel群体却只能靠做舔狗来获得这些”。

于是,最浅层的杀人动机在一瞬间被破解了——

Katie在社交平台评论区嘲讽Jamie是一个“Incel男”,面对来自同龄异性的羞辱,羞愤的Jamie挥刀捅死了对方。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想必你也有感触,作为一个30岁的成年人,想学会10后甚至15后的网络语言,像无头苍蝇般迷茫疑惑,无从下手。

那个NG曾系统性介绍过“地雷系女子”和“慢脚文化”,每次对这些未成年文化暗礁的探索,都让一个成年人被巨大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笼罩。

而这就是第二集这两位办案警察与学校老师的心情:痛苦,后怕,怅然若失。

甚至连警察本人也并未发觉,自己的儿子就身处这座霸凌系统的最底层,同学嘲笑他丑陋,向他的餐盘中扔垃圾。路过的老师也只是训斥了两句便离开了。

Jamie的父亲同样漠视了儿子的情感需求,导致他转身奔赴虚拟世界的Incel男子俱乐部;而警察在最后关头选择介入儿子的生活,无论结局如何,至少他的儿子不会成为下一个杀人凶手。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校园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厌女症培养皿。

《卫报》2022年报道称,70%的女教师表示她们在学校里遭遇过来自学生和同事的厌女症攻击,许多“红色药丸男孩”甚至觉得有必要向成年女性重申“男性至上”的权力格局。

NASUWT教师工会的民意调查证实,课堂上存在严重的性骚扰和厌女症文化,近60%的受访者表示曾遭受过学生的厌女行为。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师斯蒂芬妮·韦斯科特曾经在墨尔本的中小学任职,她在研究中描述了中小学厌女症现状——

男同学对女教师的专业知识充满“性别歧视”,对任何与女性相关的事物普遍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一位名叫莎拉的小学老师说:“如果我们读到女性作家写的东西,有些男孩会大声反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这种故事?’”

还有一些女性老师表示,男同学在课堂上对她们进行性侮辱,谈论她们的身体,表达对女性的厌恶。莎拉老师说,一位男生在课堂上骚扰了她一整年,还朝她的水瓶里吐口水。

每二十名教师中就有一人表示,他们在Facebook、WhatsApp和TikTok等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学生发布的厌女症信息。在向学校举报厌女症的受访者中,45%的人表示学校没有采取任何后续行动,20%的教师表示,学校不相信并驳回了她们的举报,最后不了了之。

“初三男生在课堂上问我是否做过隆胸手术,在校园走廊,甚至有学生抓过我的屁股。”

来自南威尔士的教师苏菲说:“在我们学校,十四五岁的男孩开玩笑谈论强奸文化、性侵以及针对女性的暴力问题极其常见。”

除此之外,领导和同事也可能是厌女症毒瘤:“培训时,一位领导和我说他要‘把我绑起来强奸’。”

许多女老师最后只能选择离开教育行业。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在本剧中饰演父亲,且兼任编剧的斯蒂芬·格雷厄姆说,他在电视上看到连续两起青少年男孩杀害同龄女孩的报道后,受到了启发,决定制作这档电视剧。

他告诉BBC的“The One Show”:“我在想,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这种事竟然成了家常便饭?我实在无法理解。所以我想认真看看,尝试弄清楚这件事。”

于是,编剧杰克·索恩购买了一部一次性手机,注册了新的社交身份,在Incel男权社交圈子里泡了半年,学会了他们的黑话,也悟透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Incel世界观有一套残酷的算法,也就是所谓的二八规则,即80%的女性只被20%的男性吸引,如果男性想找到性伴侣,就必须情感操纵女性。

于是就有了这部剧的第三集,也是影评网站评分最高的一集:女性心理分析师与13岁杀人犯Jamie的50分钟对话。

是什么促使了他杀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要一头扎进第三集的50分钟长镜头中去。

这场戏如同手术刀般精准,拆解了一位少年杀人犯多层次的心理动机。

对话以一杯热巧克力开场。

即便是杀人犯,他的生理坐标仍然是13岁少年,保留着童稚的口味。女分析师为了让他放下戒备,特地为他带来了一杯示好的饮料。

在前几分钟,Jamie一边展现出属于孩童的天真,一边又透露着不被轻易套话的狡黠。

但在水面之下,你能感受到他强烈不稳定的情绪。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Jamie对自己的阶级身份异常敏感。

在谈论祖父母的时候,女分析师仅仅是笑了一下关于面包的“slice”量词,就被Jamie捕捉到了对方和自己的阶级差异。

“You are posh, aren't you?”(你是上等人吧)

在英国语境下,posh的意思是优雅上流,是一个阶级属性非常强的形容词,让人联想到贵族、马球和伊顿公学。流行的词源说法是,从英国出发到美国的游轮,去程左舵朝南,左侧客房更贵;返程右舵朝南,右侧客房更贵,所以有了port out starboard home(posh)的说法。

Jamie来自工人阶级家庭,说着利物浦方言,父亲是修下水道的管道工,好友Ryan因为和母亲去一元店被同学嘲笑“穷镑仔”。作为校园的底层人,他不会运动,没有雄性气质,缺乏性魅力,就算学习成绩好,也只能位于秩序森林的末尾。

在面对女分析师的盘问时,Jamie一直以“你是上等人”“你很美”“你很聪明”来回应对方:因为你的阶级站位更高,你的长相更好,你的处境更好, 所以你不能理解我作为底层人的苦难与愤怒。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你对成为男人这件事有何感想?”

当女分析师引导Jamie面向男性气质的深渊时,Jamie终于暴露了自己的软肋。

他谎称自己摸过两个同校女生的胸部和臀部,随后又在分析师的询问下改口否认。不难看出,他认为在一位成年女性面前口嗨,是一件彰显男性气质的事,很masculine。

他通过炫耀自己的超雄主义(Hyper-Masculinity)来掩盖其脆弱的本质。抚摸女性的性器官,发生性关系,摆脱处男身份,这些都是可以被用来证明男性气质的勋章。

处男这个标签让他的自尊倍受折辱,所以他最介意的就是这重身份。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英国人初夜年龄中位数逐年降低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恰好,Katie的出现戳中了他的痛点。

Katie作为性别舆论场上的受害者,被心仪男生索要裸照,然后被男生们报复式传播裸照。

当她遭受整个校园的荡妇羞辱时,Jamie认为自己可以趁虚而入。他不断申诉自己将Katie视作所有物的合法性,毕竟“别人都骂她是婊子,只有我还愿意约她,她是一个飞机场,身材一般,也就我愿意来将就一下。换做别的男生早就碰她了,可我没有,这证明我比他们好”。

可惜Katie拒绝了Jamie,甚至还回敬了Jamie一句“你也配”。正是这一句话彻底击碎了Jamie本就不富裕的男性自尊。

其实,就连Katie的那些嘲笑他Incel的留言,也只不过是作为性权利关系中受害者的防卫手段罢了。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甚至在面对Katie已经死亡的现实时,Jamie的反应依然很淡定,似乎一条人命像一个转瞬即逝的屁。

他不会为了谋杀而产生任何心理负担,反而开始帮泄露裸照的男同学复盘:“他太蠢了,这么做以后就没有女孩敢给他发裸照了。”

在他看来,这个男生应该多攒点裸照在手上,然后再分发给兄弟们品鉴。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这场50分钟的对话,Jamie情绪爆发了两次。每次他马上要袒露脆弱的时候,像是触发了身体的某种应激机制,又会回到剑拔弩张的超雄状态。

当他彻底暴露出厌女的超雄本质后,他用身体逼近女分析师,怒吼她“凭什么像个女王一样指挥男人”。

长镜头的优势立显。

窒息感和压迫感紧紧攥住了观众的喉咙,仿佛有一双大手摁在我们的脑袋上,逼着我们和剧中人一起沉浸式体验每个环节。无论是无助无奈的警察,手足无措的中学老师,还是此时强作冷静的心理分析师。

作为成年人,我们为这些孩子感到悲伤,也同时被他们无意间袒露的杀意和恶意吓到心脏漏跳一拍。

Jamie的脸上写满了享受,他在细细品味一个成年女性在他面前不小心表露的恐惧。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最后狂暴的Jamie被狱警带走时,依然神经质地大喊追问女分析师“是否喜欢他”。他不断大喊“我很喜欢你,你一点都不喜欢我吗”。

这一幕恰好还原了Jamie杀害Katie的场景:他需要被异性的认可,一旦无法实现,便动手毁灭对方。

此时我们终于知道,异性对自身性魅力的确认,对于Jamie来说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永恒地狱。

这里不得不提年仅15岁的英国演员欧文·库珀的演技,他没有接受过任何表演培训,却能在50分钟一镜到底的镜头里连贯地表现Jamie的紧张、戏谑、焦虑、无能狂怒以及最后恶魔般的崩溃疯狂,再一次让人感慨英国人可怕的戏剧功底。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巧妙的是,主创在第三集安排了一个非常玩味的角色:值班警察。

他身上具备极强的边缘男性特质,从这幕戏的开场,便以不恰当的身体距离靠近女心理分析师。大部分女性观众都能从这种令人不安的距离中体会到微妙的不适感。

他不断打断女心理分析师的话,并且用“上周那个男分析师比你强”的性别歧视结论干扰她的工作。同样,在虚焦的背景里,可以感受到这位值班警察并不友善的打量和凝视。

这个角色的用意,似乎寓意着一个未经干预的Incel男成年后的样子。

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来自性别的恶意和战争,是我们无法躲避的课题。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无法回避,我们最终要审视原生家庭与父权。

Jamie对父亲非常敏感,是一个标准的“爸宝男”。

他异常在乎自己的供词是否会对外面的父亲有影响。他不断向分析师强调父亲没有打过自己,也没有打过母亲。哪怕最后被强制带走,他留下的话也是“跟我爸说我在这里很好”。

即便聊起父亲的易怒,他也不会说出一句对父亲不利的话。女分析师试图探寻这种超雄气质的来源,却被Jamie拒之门外。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直到第四幕家庭戏拉开,我们发现,Jamie对女性的态度,就藏在他的原生家庭的细节里。

很多人都赞扬Jamie父亲是一个合格的好男人。父亲是被祖父的皮带打大的,所以立誓成家后绝不打小孩,可贵的是他确实做到了。Jamie父亲从不和女性打交道,生活中只有哥们和啤酒,从言行举止能看出来,这是一个“男人与马”气质十足的保守主义男性。

在父亲生日的早晨,也就是Jamie即将庭审之前的某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爱车被街区teenager们涂鸦了脏话,他极力保持冷静的同时,身体内依然蕴藏着一座随时爆发的火山。

他极力保持大家长的冷静,给出解决方案,却还是在最后情绪崩溃了。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如果你自己有过焦虑症的经历,或是你的父母有相关精神症候,你一定明白这段戏要表达什么。

Jamie的父亲从头到尾没有动手打过任何人,可是在这个家庭里,没有人的神经能放松下来。

开车去五金店的路上,他强迫自己和妻子回忆青春往事,调节家庭气氛,妻子和女儿也只好附和。

很明显,他的妻女软弱无力,她们的表达随着家里唯一的大家长的情绪而波动。父亲怒吼,妻女只能在一旁流泪;父亲心情不错,妻女便跟着露出笑容。但没人能预测,下一秒父亲会是什么心情。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一个制造焦虑的家长。筷子掉到地上、拖鞋没有摆好、晚饭不合口味,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让全家人如履薄冰。所谓的一家之主与规矩,实际不过是权力关系主宰一切。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Jamie在心理分析室里的“躁狂-暴怒-道歉”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父亲的情感表达。父亲在家庭内部展现出的情感链路,正是“先砸坏东西,然后给对方道歉”。

在一部分观众看来,Jamie的原生家庭很温馨,但事实上,以父为核心的家庭范式,大幅度挤压了这个家庭的女性声音,也给予了Jamie一种默认信条,即父权的伟大牺牲与永恒正确,女性只不过是服从者。

渴望父的认可,也足以摧毁一个青少年。

Jamie和父亲参加的那场球赛,给彼此都留下了心理阴影。Jamie不是一个擅长运动的男孩,他自然无法在足球场上为父亲挣到什么面子。

当他表现不好的时候,他选择望向观众台的父亲,父亲别扭地转过头去,不敢对上儿子求助的目光。

在本剧结尾,我们终于看到了父亲描述的版本:他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一个毫无男性气质的儿子。他甚至从没有设想过,自己的儿子会是一个不够阳刚的男人。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这还是我们老X家的孩子吗?”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经验出现了断裂,上一辈人的经验再也无法指导下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沟通阻塞,导致青少年转向互联网,寻找新的父权代言人。

于是,安德鲁·泰特为代表的极端男权代表,成为α世代青少年的全新偶像。

vodafone的最新数据显示,11-14岁的男孩平均上网30分钟内就会接触到有害内容,10%的男孩甚至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能接触到危险的视频。

2024年7月9日,英国赫特福德郡,26岁的凯尔·克利福德 (Kyle Clifford) 强奸谋杀了前女友路易丝·亨特 (Louise Hunt) ,并且用十字弓杀死了她的母亲卡罗尔 (Carol) 和妹妹汉娜 (Hannah) 。

法庭方面承认,克利福德在动手杀人之前,观看了几个小时安德鲁·泰特的内容。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安德鲁·泰特的视频正在成为青少年的励志打卡内容

无论如何,我们都绕不过安德鲁·泰特的名字。那个坐在镜头前赤裸上身露出肌肉,叼着雪茄,扬言要把全世界女性都锁在家里的极端男权代表。

英国的中学里,男孩们的口头禅变成了泰特那句“你的布加迪是什么颜色的”——这句话是用来嘲笑没有豪车的穷人的。

安德鲁·泰特的视频片段出现在X、Instagram和TikTok上,十几岁的男孩们津津乐道:“原来真理掌握在20%的强势男性手里,原来我们接受的性别平等教育全都是洗脑弱者的低等价值观。”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也是未来的预兆。英国教育大臣表示,像安德鲁·泰特这样的网红,可能会完全逆转这些年英国在打击性别歧视方面取得的进展。

来自东伦敦的英语老师斯坦顿女士说,最近几个月,学生们开始在课堂上频繁提起安德鲁·泰特。最夸张的是,在她长达20年的教学生涯中,第一次有初中男生质问她“外出工作是否得到了丈夫的许可”。

她听到男同学们随意地谈论强奸:“作为房间里唯一的女性,我感到很不舒服。”在家里,就连她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在为安德鲁·泰特作无罪辩护。他们极力维护这位厌女男权网红。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男老师也发现了同样的恶劣影响。

在一位老师负责的初二班级里,很多学生都把泰特视为榜样,甚至有人一天至少要打卡10条泰特的视频。他说,当课堂上谈到堕胎相关性教育话题时,男生们开始哄堂大笑,他们大声说着“女权主义有害”,有些男孩表示“女性没有任何权利,应该由男性替她们做决定。”

而安德鲁·泰特因为一系列殴打女性、贩卖人口的罪行被捕后,导致男孩们更加维护他了,因为这恰好吻合了泰特宣扬的“男性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受害者”的性别焦虑。

有意思的是,当《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占据Netflix榜首的时候,安德鲁·泰特和特里斯坦·泰特兄弟在X上击鼓鸣冤,表示自己从未鼓励过Incel群体。这倒是实话,毕竟在泰特的那套价值观里,Incel都是活该被社会淘汰的弱鸡,不配成为他的兄弟。

他们甚至带头攻击编剧杰克·索恩,泰特的粉丝们在评论区嘲笑索恩的秃顶和外貌,用的仍然是男权圈子里霸凌对方“缺乏性吸引力”那一套。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安德鲁·泰特的极端言论之所以存在迷惑性,在于他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自律价值观,与厌女父权系统理论结合在一起实施教学。

他一边教育男性要早睡早起、勤奋工作、每天健身3小时、多喝水、承担赚钱养家的义务;一边主张女性应该被赶回厨房,强奸是不存在的,女性应该为男性的性冲动负责,这个世界给女性的好脸还是太多了,等等。

当你看到JD·万斯也关注了他,就能猜到他在全球保守主义回潮的运动里担任了旗手的角色。

师爷是装糊涂的高手。他当然知道,自己输出的观点养活了多少个Incel团体的群聊。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随机截取一个安德鲁·泰特的观点:养孩子不费钱,真正费钱的是索取无度的孩子妈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全球范围内,两性之间的意识形态差距越来越悬殊。英国男性和女性的政治立场差距高达25%,女性的观点变得更加自由,男性则变得更加保守。

《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之所以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标识,正是因为它“勇敢地不给出任何答案”,它从根本上拒绝了任何给凶手洗白的可能,厌女就是厌女本身。

罪魁祸首不是手机,不是TikTok,不是酗酒的爸和滥赌的妈,也不是性骚扰的邻居大叔。一个男孩正常地生活在世界上,但他依然成长为一个厌女Incel杀手。

因为一切罪恶来源于他自己。

那些在等级秩序中被霸凌的对象,不敢质问踩在自己头顶制定游戏规则的Alpha人,只能转过头来,把怒火发泄在等级秩序中更弱的一方,也就是那些他们求而不得的女性。

毕竟杀死一个“婊子”,比挥刀向强者发难要安全太多了。

一个13岁厌女杀人犯的诞生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38560.html?f=wyxwapp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