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雕塑,伟大的雕塑是伟大时代的纪念碑!
01
—
上个月,第四届中国美术奖公布了40件获奖作品。曾经广受瞩目的雕塑《重整行装再出发》没有获奖,甚至没有入围。
这里,常征无意对中国美术奖及获奖作品做任何评论,只想对《重整行装再出发》这一作品本身,略作赏析。
《重整行装再出发》是北京工业大学雕塑创作团队创作的。作品试图通过一位老红军为新时代青年军人整理行装的情景,将军魂的传承做形象化的符号表达。
应该说,这一创意非常好,理应在包括雕塑在内的文艺、美术作品中做充分、反复、淋漓尽致的呈现。
但在常征看来,《重整行装再出发》作为一件艺术品,本身却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削弱了其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从直观上看,老红军的军装,和青年军人的军装,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关系。
诚如一位论者所言,军装是一种精神、文化和信仰的延伸,凝结着军魂,外化于军人身上。但青年军人的军装,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不是对红军军装传统的致敬与延续,反而是一种撇清、疏远。
就是说,这两套军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设计思路。
不要误会,常征不是守旧派,常征是完全赞成军装改革的。
不过常征同时认为,军装改革应该体现出对自身传统的尊重,而不是一刀两断。
然而,新式军装除了帽徽上隐约可见,并刻意做了无害化处理的五星外,和红军军装已经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所以,常征不相信一位穿越到今天的老红军,看到这样的军装,会产生亲切感。
其次,整个雕塑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甚至写实主义的。
但问题来了,老红军和这位青年军人是什么关系呢?父子?当然不是;爷孙?好像也不是。
从时间跨度上来说,难以想象一个老红军能够跨越近百年时空和当代的青年军人做如此亲密的接触,难道是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吗?风格又不对。
所以,作品做这样的呈现,反而会让观者产生某种不可思议的怪诞感。
在常征看来,作品中如果不是红军,而是一位身穿六五式军装——这是最能体现人民军队人民性的一套军装——的长者,反而能够产生更可信、更亲切、更有感染力的效果,但问题在于,雕塑家不敢,也不愿这样表现,因为六五式军装存在的那段时空,正是他们要竭力回避或悬置的历史。
于是,最终的效果是:雕塑家想通过在半空中连续跨两步的方式越过历史鸿沟,结果失败了,掉了下去!
看来,雕塑要获得成功,还是要从雕塑之外去解决问题。玩游戏
02
—
下面这张图片,是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拍摄的。右侧是苏联馆,左侧纳粹德国馆。
苏联馆上方,是著名的青年工人与集体农庄庄员雕塑。
与当时社会主义凯歌行进,赢得全世界劳动者热爱与向往的时代氛围相吻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青年工人与集体农庄的女庄员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令人心潮澎湃。
德国馆上方,则是象征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德国鹰,压抑、阴森,活像墓碑。
此时,距离苏军攻克柏林还有8年,但苏联的胜利,已经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雕塑,伟大的雕塑是伟大时代的纪念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菜鸟理财观点或立场。发布者:菜鸟理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tui.cn/2024/11/13/2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