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人对北京所怀有的美好情感,都可以从其汉诗中得到显现。
[摘要]清代琉球人朝贡或留学北京留下大量汉诗,收录于部分琉客的朝贡诗集(即燕游四草)、教习辑录琉球官生的太学诗选(以《诗录》《诗课》为主)、官生归国后自编诗文集以及琉人所编官生多人诗选。这些汉诗按写作方式分为公务礼仪性质的应制写作、诗课性质的贴体(赋得体)写作、官生古今体性质的命题写作、贡使和官生的私人化写作几大类。官生是北京汉诗写作的主要群体,其汉诗内容包括(1)太学(国子监)生活,(2)咏物言志,(3)思乡怀人,(4)往来赠答,(5)岁时咏唱,(6)京城观光几大类。
[关键词]清代;琉球人;北京;汉诗
清代琉球诗歌作者以朝贡使或官生身份抵达北京,开启了他们诗写北京的经历。北京(燕)是琉客们燕行的目的地,是他们的诗与远方,其涉京纪行诗(即燕行汉诗)已逾千首。这些汉诗完整体现了中琉宗藩关系在文学上的投影。贡使所作相对较少,绝大多数琉客在京汉诗出自官生之手,这些汉诗存于以下几类文献。
一是朝贡诗集(即游草),包括曾益(1645-1705)《执圭堂诗草》、蔡铎(1644-1724)《观光堂游草》、程顺则(1663-1734)《雪堂燕游草》和蔡大鼎(1823-?)《北燕游草》等燕游四草[1],前三种均收录于程顺则《中山诗文集》,它们是琉球贡使燕行诗的主要代表。这四位作者曾在福州留学(勤学),皆能诗,他们来京后住四译馆[2](前身为会同馆,今址在东交民巷)。诗集中部分作品(如蔡铎《观光堂游草》中有2首即《候朝》《赐宴》,程顺则《雪堂燕游草》中有9首,蔡大鼎《北燕游草》有48首)写于北京。
二是太学诗选,分为古今体为主的《琉球诗录》和试贴体(赋得体)为主的《琉球诗课》两种。作者均为国子监(太学)琉球官生,由国子监教习辑录。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开琉球官生入学大门,直至清同治七年(1868)结束,180年间,琉球国分9批44名官生来华 ,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的有6人(包括嘉庆十年被拒4人),实际从琉球出发的有38人,其中死于海难或病故于路途者12人,真正到监26人(其中6人病故于国子监),学成归国者有20人。这些琉球官生(特别是华裔血统的久米籍学生)在京学习期间,须按照国子监教习制定的教规,学习作诗与四六及论、序、记逢三日,作诗一首,不拘古律。[3]这些琉球官生,结业时基本上掌握了汉语诗歌的写作要领,不少人写出了虽显稚嫩但可圈可点的诗文作品。回到琉球后有的人(如阮维新、梁成楫、蔡文溥、毛世辉、东国兴、林世功等)仍然会继续其汉诗创作,但多数作者存世之作,还是做官生(太学生)时写成的,这些作品表达了他们学习期间对中国美好感情;受中国诗歌影响,其诗作使用了中国文人善用的各种意象(如驿路、长安、荷、梅、菊、柳、雁之类)。他们的诗作,首先被自己的老师(国子监教习)看中,并入选至教习编辑的相关集子(即太学诗选),如乾隆年间琉球官生教习潘相(1713-1790),将其指导的四位琉球弟子郑孝德(1735-?)、蔡世昌(1737-?)、金型(1737-1760)和梁允治(?-1760)北京留学题材的25首汉诗选编入《琉球入学见闻录》[4];道光二十一年(1841)国子监教习孙衣言(1814-1894)、同治八年(1869)国子监教习徐干将其指导的琉球官生所作汉诗,按古今体和赋得体(贴体诗)各编成《琉球诗录》和《琉球诗课》。孙衣言所编的《诗录》(297首)[5]和《诗课》(211首)[6]各有四卷,分别是他四大琉球弟子郑学楷、阮宣诏、向克秀和东国兴的近体诗和赋得体(试贴体)诗,他对弟子们的多首汉诗都做了极简的点评;徐干也如法炮制,将其指导的清代最后两位琉球官生林世功(1841-1880)、林世忠的汉诗作品分别汇编成《诗录》(125首)[7]与《诗课》(228首)[8],每编各分二卷。
清代第1、4、8、9等四批入监琉球官生留下作品最多,第1批蔡文溥(1671—1745)成就较高,他的《四本堂诗文集》[9]中相当多的诗作并非入监时作品,很多是他复来中国公务或回到琉球之后的作品,同一批来华的梁成楫(1668-1702)和阮维新各余1首同题诗作《凤尾蕉》是因琉球王子送给程顺则凤尾蕉(苏铁)而作[10];第4批官生所存汉诗全部是留学北京时所作,郑孝德、蔡世昌同题诗《辛巳十一月十五日皇上恭迎皇太后自圆明园还宫恭庆万寿诏许陪臣xx等用本国衣冠随班接驾恭纪一首》、《二十四日承恩赏赐缎三匹貂四张恭纪》以及《游陶然亭(有序)》,是二人的老师潘相(经峰)布置的命题作业,同期入监不久病故的两位琉球同学梁允治和金型各自留下1首同题诗作《入学呈经峰(潘相)师》(均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1];第8批教习孙衣言4个弟子中最看重年纪最小的东国兴(1816-1877),他的诗也选得最多;第9批教习徐干4个弟子有3个病故,他最欣赏唯一学成归国的林世功。
三是官生个人诗文集。康熙朝官生蔡文溥自编成《四本堂诗文集》有部分汉诗作于太学、嘉庆朝官生毛世辉(1787-1830)在京期间在教习黄景福指导下自编《毛世辉诗集》存诗120余首,多首有其师评语及修缮之处[12];道光朝孙衣言琉球弟子东国兴自编《东国兴诗稿》[13]《东国兴诗集》[14]《东子祥先生诗集》[15],东国兴另编《琉球诗集》[16]入选其与毛凤仪、马建基、向廷翼等人的唱和诗。
四是琉编官生诗选,如《琉球官生诗集》[17]收录梁必达、葛兆庆(?-1871)、毛启祥(?-1868)和林世功的汉诗,梁必达并未做过官生,但在朝京期间曾私下拜孙衣言为师,后三人为同治年间同期官生;《琉球咏诗(1750-1843)》[18]选编中琉多人诗作,其中收入了嘉庆朝官生马执宏和毛世辉汉诗多首。
一、琉客北京汉诗中的皇家生活
无论是朝贡使,还是官生,不远千里来到北京,首先需要叩见皇帝并得其赐宴,朝纲之上这些外国使臣偶能得到皇帝御制诗,使臣们须作应制诗以恭和。即使皇上没有出具御制诗,使臣和官生们都要写应制之作以志喜志贺。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十二日,琉球副使郑永功(即郑得功)蒙召入圆明园作《恭和御制赐朝鲜琉球安南诸国使臣诗》[19]:
御极垂衣正八旬,普天沐德献琛频。
四夷骈贡蒙王化,五代同堂仰圣人。
召入华筵龙液酒,飞登紫苑凤卮亲。
天颜咫尺沾恩湛,永祝升平万寿仁。
这些恭和诗作以谢恩颂圣、记录史事为主,如康熙年间程顺则朝京时所作《京邸中秋(时皇上亲统禁旅西征葛尔丹凯旋颁诏中外)》,此类诗歌多与册封公务有关(如程顺则《赐宴春宫》《午门颁币》《圣制耕织图》[20]、蔡大鼎《瞻仰天颜志喜》《钦颁缎器因感赋此》《恭庆贺万寿圣节》等)。贡使在京期间,如果遇到其他皇家活动,也要以诗感赋。同治十一年(1872)因京城久旱,皇帝下令祈雨,蔡大鼎撰诗《京都入春以来雨泽稀少,四月二十八日亲诣(祈雨)》[21]见证皇宫祈雨整个过程。
相比贡使,琉球官生更有机会觐见皇帝并参与皇室部分活动,他们为此写下不少应制诗作。如乾隆年间皇太后七十寿辰,官生郑孝德作《圣母皇太后七十万寿诗》、蔡世昌作《恭庆圣母皇太后七十万寿八首》志贺,又作《辛巳十一月十五日皇上恭迎皇太后自圆明苑还宫恭庆万寿诏许陪臣孝德、世昌等用本国衣冠随班接驾恭纪一首》。皇帝赏赐衣物,郑、蔡二人分别写下同题诗《二十四日承恩赏赐缎三匹貂四张恭纪》以示感恩。嘉庆年间官生毛世辉受赏春衣而作《恭谢皇上恩赐春衣拟句五律》[22]。道光年间官生阮宣诏作《恩赏夏衣恭纪》。
皇宫生活,一切要以皇帝行迹作为关注点。恭纪皇帝早朝的如郑学楷《拟雪里早朝》、东国兴和向克秀同题诗《拟雪中早朝》,郑学楷《拟春日早朝》、向克秀《拟元旦早朝》,祝贺皇帝诞辰的如向克秀《恭拟皇帝六旬万寿贺诗》,记录皇帝巡访的如郑学楷和向克秀的同题诗《圣驾幸南苑恭纪》,随观皇帝祭陵的如阮宣诏、郑学楷和向克秀的同题诗《圣驾恭谒东陵敬纪》,围观皇帝或将军狩猎的如阮宣诏、向克秀和东国兴的同题诗《看野猎》及郑学楷《看猎》。
看野猎[23]
阮宣诏
将军野猎向原田,壮士期门孰后先。
画鼓声声喧霹雳,彩球拂拂卷云烟。
星驰凤羽无卢矢,风送龙骧快著鞭。
狡兔雄罴应帖息,由来圣代武功宣。
该诗描写了在京城看皇家野猎的热闹场面。前两句展现了青壮年们在将军的带领下争先恐后进入野猎场,展现高超的骑术和箭术。三四句铺叙了野猎的盛大场面,鼓声如雷,彩球卷起阵阵沙尘。接下来的两句描述参与者技术高超,百发百中,气势威武。最后诗人发出感慨,猛兽都应该折服于这支雄兵,借此来赞美大清国力强盛。
与国子监官生不同的是,琉球朝贡使来京逗留时间有限,所以他们利用短暂逗留之际,跑景点,会新交并酬唱。程顺则因此写下《张丹徒相公惠赐贺兰山诗赋谢》《京邸荷太史宋潜川先生惠教瀛台恭纪诗并墨画赋谢》《都门留别鸿胪李元章先生》[24];蔡大鼎写出《入朝阳门》《瞻仰文庙即兴》《恭谒太学(即国子监)》《谒雍和宫》《到四译馆》《译馆即事》《奉和小勿徐夫子大人见赠元韵赋此鸣谢》《恭谢陈子寿老夫子大人惠含晖堂诗集》《恭谢陈老夫子大人惠佳藻法书》[25]。有好几首汉诗(如诗题为赋谢鸣谢)均因唱和而作,说明汉诗写作成为朝贡使在京交友的重要手段。
二、琉球官生的北京诗写
相较朝贡使在京城的短暂逗留,国子监(太学)的琉球官生写下了数量巨大的在燕汉诗。他们在京生活均满4年以上,有一些官生(如梁允治、金型、林世忠等)在读期间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而不幸染病身故[26],而期满学成归国的部分官生,则用大量的诗歌记述了他们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孙衣言和徐干辑录的《琉球诗录》、《琉球诗课》,涉及道光、同治前后两批官生共6人的主要作品,是琉球留学生诗歌的集大成。北京是他们诗歌主要的取材范围和吟咏对象,他们笔下的北京有各种各样的名称。首先他们常常用长安指代北京,表明唐诗和其他汉唐典籍对他们的影响,料得故人回首望,长安相见是明年(阮宣诏《送太史孙蕖田先生铿鸣告假归温州》[27]),万里飞鸟速,瞬息长安来(阮宣诏《寄呈家兄》[28]),北去长安远,归程万里余(郑学楷《寄姊夫王兆杜》[29]),一片长安月,徘徊照驿楼(向克秀《月夜书怀》[30]),客舍长安岁月深,萋萋芳草怅离襟(林世功《春日书怀》[31])。
除了长安外,他们诗中的北京还有三类特别称名。第一类是京字名,如帝京(郑孝德《圣母皇太后七十万寿诗》:万国车书拱帝京)[32],玉京(如阮宣诏《送贡使归国》:四牡皇华仰玉京)[33],神京(向克秀《拟元旦早朝》:朝天万国到神京[34],林世功《入学述怀》:梯航万里谒神京[35]),燕京(郑孝德《承久米府王成绩蔡玉台寄问赋此答之》:万里燕京学步趋)[36],京师(林世功《京师得家书》)[37],京华(林世功《月夜登陶然亭怀堂兄世弼》:球阳离京华[38],林世忠《七月十五夜看月忆家人》:不信京华月,宵来转可怜)[39],京畿(林世功《送贡使向大人文光宗大人世爵归国五排一章》:万里到京畿)[40];第二类是燕字名,如燕山(郑孝德《秋日偕蔡汝显游悯忠寺》:燕山九月秋[41],郑学楷《寄家兄》:东风吹开燕山花[42]),幽燕(林世功《寄怀舍兄子常舍弟子衡》:万里游幽燕)[43];第三类是蓟字名,如蓟门(林世功《西山积雪》:一山蓟门西,《蓟门烟树》[44]),蓟北(郑学楷《送助教黄海华先生(文琛)拣发湖南同知》:湘南蓟北隔天陲[45],东国兴《秋怀》:笛里新愁蓟北来[46])。琉球官生诗里特称北京的词除以上几类外,还有天都帝畿畿封帝城平津凤城帝州,不一而足。
琉球官生关于北京的汉诗,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写太学(国子监)生活的。选派到国子监读书的东亚各国官生,在读期间享受到宗主国官方提供的优厚的学习条件。乾隆二十四年(1579)入监的清代第四批琉球官生郑孝德等四人由国子监祭酒观保、全魁亲自安排四人及其跟伴(大福岭、哈立、岛福、由无巳)的生活与学业,国子监彝伦堂后敬一亭西侧的琉球学馆是此四子生活、学习的地方。嘉庆朝官生毛世辉有两首诗歌吟咏了彝伦堂和敬一亭[47]:
敬一亭
亭向彝伦堂后寻,碑辉宸笔富球琳。
熙朝谟烈超千代,有字无非敬一箴。
彝伦堂
叩随班后上高堂,礼乐三千上国光。
圣教作人崇孝弟,群情感激拜天章。
乾隆年间,国子监选派潘相为琉球官生的主要教习。潘相对其琉球弟子学业要求甚严,从做人到做诗文都有具体要求,其弟子郑孝德《冬夜书怀》[48]写了他太学读书的所思:
冬夜书怀
寒冬冷月照书帷,夜半拥炉有所思,
学步常忧中道废,潜修宁愿外人知,
心从静后能忘我,文到神来自得师,
倾覆须先防未满,悔尤每自小瑕滋。
诗题指向北京冬天的某个夜晚,首句冬寒月冷,奠定了全诗孤清寂寥的情感基调,从景写到人,点明了写作地点是在书帷之中,夜半将时间细化,拥炉取暖这一动作跟时间吻合,而最后一个思悬置于此,令人不禁想象诗人的沉思状态。颔联两句说明了自己思的是效仿他人勤学却担忧中途慵倦停滞、修学尽废,发奋读书却想让外人知晓,揭示了自己的缺点:心气浮躁。颈联写自己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心境忘我、文才天赐。尾联则是对自己的告诫,不骄傲自满、不过分在意小错,这也是题目中所怀之事。
再如阮宣诏、郑学楷和向克秀的同题诗《大学石鼓》,诗取韩愈《石鼓歌》意以励志向学,林世功《入学述怀》尾联:天恩深厚何时报,愿借南山祝圣明[49],对大清全额接纳琉球官生来京求学表达感恩心理;郑孝德《有感口占》:宫墙万仞云梯在,翘首于今已数年[50]表达了别家去国数年的学习之苦。他们用各种方式打发太学内漫长而单调的学生生活,如郑学楷和向克秀的《湖亭纳凉》、林世功的《太学古槐行》、东国兴《中秋太学西舍赏月》、林世忠《纳凉词》。他们也常常利用诗歌抒发读书进显、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如郑学楷、向克秀和东国兴的同题诗《少年行》。《少年行》是歌行体(汉魏乐府发展而来、不拘长短与格律的七言为主的古诗)作品,此类诗作还如郑学楷《侠客行》、阮宣诏、郑学楷和东国兴同题诗《海上观潮歌》、东国兴《踏青行》《老将行》《三洲歌》、林世功《拟阳春歌》《太学古槐行》、林世忠《拟短歌行》等。
汉魏乐府传统在唐代得到了重大发展,国子监琉球官生的教习们十分注重这个传统。孙衣言在为同治朝教习徐干辑录的《琉球诗录》序中写道:予为教习时,颇令弟子辈泛览汉魏唐人以来诸家作者,间语以古人作诗格法蹊径,皆洒然有得其所。[51]在孙氏影响下,其琉球弟子诗作喜仿唐人格调,孙衣言写给琉生的评点文字中,多次称他们的汉诗神韵似唐人[52]。唐人诗体均被这些海外学子临摹得惟妙惟肖。东国兴古风作品《行路难》明显是李白同名诗的仿作;林世功《拟王维山居秋暝》《拟杜工部登楼》把模仿唐人诗作当作诗歌写作的训练手段;阮宣诏、向克秀的《采莲曲》让人立刻想到汉乐府民歌采莲何田田这样的名句。东国兴的《塞下曲》和林世功的《塞上曲》不禁让人想到跟昭君出塞题材相关的唐代边塞诗。郑学楷的《长门怨》、向克秀的《长门愁怨》和东国兴的《长门怨》都是以汉魏失宠宫妃为主题、以同名古琴曲所写的仿拟之作;阮宣诏、郑学楷的《柳枝词》、东国兴的《折杨柳词》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恨别意暗和;林世忠的《长相思》为唐教坊曲名,写男女之别的愁绪;有的像唐人那样被冠以《杂诗》(如郑学楷、东国兴同题诗)或《古意》(如郑学楷、向克秀和东国兴同题拟古诗,均为托古喻今之作)。
琉球学子还用汉诗抒发在国子监读书心得与收获。如郑学楷《读汉书二疏传》,东国兴《咏史》是太学学史的体会,林世功《谢傅东山》写东晋名士谢安(公元320-385),《庾信小园》赞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公元513-581)。
二是咏物之作。国子监读书的琉球诗人,课余也会细致观察太学内外的景物,并将其纳入汉诗之中。中国诗人笔下常见的一些自然物(如春日的桃花与柳树、夏日的荷与蝉、秋天的菊与雁、冬天的雪),常常寄托着诗人的特殊情怀,成为其北京汉诗书写的重要文学意象。写荷花的如蔡世昌《芙蓉》、阮宣诏和向克秀《采莲曲》、郑学楷《净业湖观荷花》、东国兴《净业湖北楼观荷花》《咏秋荷》、蔡大鼎《咏莲》等;写秋菊的如郑学楷《残菊》、林世忠《咏菊》《供菊》《菊影》;写柳树的取典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常含留别心绪,如阮宣诏、郑学楷同题的《柳枝词》、郑学楷、东国兴同题的《新柳》、东国兴《折杨柳词》、林世功的《种柳》、林世忠的《衰柳》等;写桃花的如郑学楷与东国兴的同题诗《桃花》;写蝉或蟋蟀等鸣虫的如阮宣诏《秋虫》、向克秀《阶前蟋蟀》《听蝉》、林世功《新蝉》《蝉噪林逾静》、蔡大鼎《闻蜩》;写雁的较多,与离别思乡情愫有关,情多抑郁,仅雁字入题的就有阮宣诏、向克秀、林世功和蔡大鼎同题《闻雁》、郑学楷《见雁》;也有写燕的,情调与雁完全不同,如向克秀《新燕词》,东国兴《新燕》,格调比雁诗活泼而明快。琉球气候湿热,难见落雪,而北京冬日常有降雪,极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写雪的如阮宣诏、郑学楷和向克秀的同题《喜雪》、东国兴《望西山积雪》《早春雪后游什刹海》、林世功《西山积雪》《都门雪中作》。
三是思乡怀人之作。琉球官生去国别乡,在距离祖国千里之外的北京城读书,一去数年不归,必然常动乡愁。此类诗作可分作三类。
一是托物寄情。雁(见上文)、月,都是蓄满乡愁的意向。写月如郑学楷《中秋赏月》《月下书怀》(向克秀有同题诗)[53]:
瑶盘皎皎碧云头,光入纱窗动旅愁。
独倚阑干谁共赏,清辉不减故园楼。
诗歌抒发了诗人月夜时分孤寂的愁绪。首句用大而圆的瑶盘代指明月,皎皎形容月光的明亮。月亮最能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愁,透入纱窗的月光牵动了诗人京城客居的愁怀。诗人独倚阑干,无人能与他一起欣赏月夜风景;京城皎洁的月光,和故园的相比,是同样的明亮,不减清辉,诗人稍稍获得了些许安慰。琉球官生笔下月夜思乡的作品比比皆是,此不做赘述。
二是书信或赠诗怀人。期盼家书是琉球官生读书期间的重要念想。清代邮驿不便,能读到从祖国寄来的家信,往往最能牵动京城琉客的乡愁。郑孝德《成均望家信》和《接家信志喜》两首[54],分别写未收家信的煎熬与收到家信的欢心,前一首写他没有收到家信,心境可以说是糟透了:
成均望家信
人事犹浮萍,海南羁天北,
去国已三秋,驻足桥门侧,
秋深冷露繁,篱菊夸逸色,
孤檠亮复幽,寒壁虫喞啷,
游子倍思亲,远梦翔弗息,
山长水且遥,家书难可得,
出城问闽邮,忧心日已极,
每闻风帘声,惊喜令人惑,
雁飞曾不到,何日舒胸臆。
诗歌开篇写京城的官生生活犹如浮萍一般,在天南海北四处流荡;下一句又说自己离开琉球时间之久(去国已三秋),驻足于桥门旁边,透露出对于故国的思念;接下来的四句点明了季节,深秋的冷露繁多,使人感受到游子寂寞冷清的生活环境,亮复幽指太学馆舍灯光的明明灭灭,配上墙壁上涵虫的鸣叫,视觉和听觉得到组合,加强了感受体验的细微变化;下一句直接抒发内心感受——诗人作为一个游子,思念家乡的梦从未停息;然后写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家书难以送到,饱含着担忧焦虑的不安心情;再写行动——出城问闽邮,显示了自己的心已经焦虑到了极点;最后四句,先说每当听到风帘的声音,就仿佛是家书送来的错觉,即家书一日不到,自己的胸臆一日不舒。
而后一首写他收到家信,郁郁寡欢的心情得到大变,仿佛内心得到了治愈:
接家信志喜
海外一颿渡重洋,舌耨笔耕傍六堂,
回忆离家经四载,思亲何尝一日忘,
年年空作登楼赋,雁飞曾不到炎荒,
有客忽从榕城至,遗我平安书一囊,
开緘惊视眶旋泪,捧诵一过喜欲狂,
天相蓬庐常廸吉,慈母康宁晚景昌,
从知万金何足宝,置书怀袖乐无疆,
孤身远道虽未返,欢心何异到家乡。
正如诗题呈现,该诗写了接到家书后复杂的心情。首联追忆漂洋过海、千里迢迢来到国子监学习(舌耨笔耕)的场景;接着写到自己离家已有四年,以反问语气,加强了一日不忘家人的深厚感情;下一句中的空作体现了其失望的心情,前置年年二字更是这失望心情的强化;接着笔锋突然一转,说有客人从福州(榕城)带来平安书信一封,自己还未读信就已经热泪盈眶,又写读后喜欲狂的状态,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收阅这封家书的兴奋。接下来写家书的内容:家庭和谐,母亲长寿健在。下一句说将这封家书置于衣袖之中,能使自己心情愉快,万两黄金也难比,体现了家书抵万金般的珍贵;最后两句劝勉自己:尽管独居京城、而返乡之日遥遥无期,但家信无异于把自己的好心情(欢心)带回到家乡,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琉球官生与家书有关的诗作数量巨大,阮宣诏《寄呈家兄》、郑学楷《望家信书怀》《寄家兄》、东国兴《接家信》、林世功《京师得家书》《望家书》都是这样的作品。
琉客往返北京寄赠唱和之作则表达亲友之间的乡土情谊。有的是送别时赠予或回复给来京贡使的,也有是遥寄长期居闽的琉球亲友或贡使的。这种诗作往往在诗题上点名道姓指明作品赠予的对象,如郑孝德《承久米府王成绩、蔡玉台寄问赋此答之》、阮宣诏《寄在闽存留官毛嘉桐》《寄呈郑夫子安贞毛夫子克进》、林世功《忆福州寄毛兄良辅》《松陵月夜怀郑大春祺》《月夜登陶然亭怀堂兄世弼》《寄怀舍兄子常舍弟子衡》《寄呈郑得寿、梁芝祥、梁超廷、郑世昌、蔡大谟诸师》《送贡使向大人文光宗大人世爵归国五排一章》。
三是直抒乡愁。这些诗中,秋的意象很多,动了秋思,就是动了乡思。东国兴《夜闻落叶声有怀》《秋日有怀》《岁晚作》(林世功有同题诗)《秋阴》《秋怀》《对酒》《都门秋日》,林世功《秋日杂咏》《秋日杂感》《初秋》。
四是京城往来赠答之作。作为来天朝最高学府中进修的藩属国文人,琉球官生也会把汉诗的赠答酬唱作为北京文人圈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赠答酬唱除了前文所及向帝王感恩回馈的应制之作以及送别琉球来京贡使外,还有一些是:
(1)师门圈内酬唱。有的是赠给老师(教习)的。乾隆朝一同留学北京却不幸染病去世的梁允治、金型,入学时写给教习潘相(号经峰)同题诗《入学呈经峰师》[55],表达谦虚向学的心志:藏书有《库》常兼四,淑世余肱已折三。遥听同门原济济,春风春雨楚山岚(梁允治),道光年间在监学习的阮宣诏和向克秀同题诗《送博士王自海先生延庆归登州》和郑学楷《奉送王自海先生延庆归东牟》是三人写给国子监恩师王自海延庆博士的赠别之作,同治年间在监学习的林世功所作《英诸先生兼呈徐干小勿夫子》是赠别恩师、太学教习徐干的;还有一些诗是写给国子监同窗好友的,如郑学楷《寄泮宫(夏注:西周所设太学称泮宫,偶尔也称泮水,此处专指国子监)诸友》、东国兴《寄泮水同好》、林世忠《秋日怀同学诸友》。
(2)与在京官员或名士的酬唱,如阮宣诏、郑学楷和向克秀三人同题诗《送太史孙蕖田先生锵鸣告假温州》(夏案,孙锵鸣乃官生教习孙衣言的胞弟,温州瑞安人,晚清朴学代表人物),向克秀《奉约斋国相》《奉马容斋夫子》里的约斋国相、马容斋都应是其京城结交的文友。
(3)与在京其他国家(特别是朝鲜)贡使或官生的唱和。如郑孝德《酬高丽李伯祥》,林世功《秋日高丽贡使朴圭寿、姜文馨、成彝镐过访,因成七律二首》。
五是京城里的岁时咏唱。留学四年是一个不短的岁月,不同于故乡的四季物候气象常常引发诗情,以之沉思短暂生命在自然力前的无奈,而作为四季中各个时间节点的北京民间节日,更是琉球学子关注中国、向慕中国的重要内容。
四季书怀的诗歌多与琉客思乡、怀旧等敏感的旅人心态相关,大体分四类(1)书春:如郑孝德《春望》、东国兴《春日杂诗》《春日作》、林世功《春日游什刹海》《拟阳春歌》《初三月》;(2)咏夏:郑学楷《湖亭纳凉》、林世功《夏日书怀》、林世忠《纳凉词》,(3)悲秋:郑孝德《秋雨叹》《赋得秋色正清华》、阮宣诏《秋月》《秋虫》《秋阴》、向克秀《秋日书怀》《秋夜书怀》,(4)道冬:郑孝德《冬夜书怀》、阮宣诏《初冬感怀寄表兄郑国宝》《喜雪》(郑学楷、向克秀有同题诗)、林世功《都门雪中作》《冬晓》。
既然有大量四季咏怀之作,则必有存于四季、周而复始的节日书怀,它们是(1)上巳(三月三):如向克秀《上巳》、东国兴《上巳志忆》、林世功《上巳同葛雄子章作》,(2)寒食:向克秀《寒食》、林世功《寒食寄阿鸣珂》,(3)端午:东国兴《端午怀所知》,(4)七夕:郑学楷、向克秀同题诗《七夕》,(5)中元节(七月半):林世忠《七月十五看月忆家人》,(6)中秋节:郑学楷《中秋赏月》、向克秀《中秋》、东国兴《中秋太学西舍赏月》,(7)重阳:如阮宣诏《重阳即事》、向克秀《重阳》、林世功《九日登高》,(8)腊八:林世功《腊月八日即事》,(9)除夕:东国兴《送岁》、林世功《岁晚作》。
道光朝官生郑学楷于清明节前往张家湾琉球国墓地祭扫先其曾祖父、乾隆朝官生郑孝德的父亲、朝京都通事郑国观的一首诗《清明日赴张家湾祭祖茔》(七律)[56]十分珍贵。清代在京病故的琉球琉球人多落葬张家湾,郑学楷诗题后有自注语:先曾祖讳国观,于乾隆八年充贡使,在京病卒,赐葬于此,原诗如下:
孤魂中外阻明幽,霜露无时可荐馐。
百载伤心弹涕泪,一杯清酒泣松楸。
春深杜宇寒声咽,人立斜阳宿草稠。
一去夜台终不返,悠悠潞水自东流。
郑学楷祖父郑孝德国子监毕业后曾随紫金大夫蔡宏谟前往张家湾为父亲郑国观扫墓,惜无汉诗存世,其孙郑学楷弥补了这个遗憾。除了这首,在张家湾琉球国墓行祭扫事并留下诗作的还有贡使蔡大鼎。清同治十二年(1873)五月下旬,他结束朝贡离开京城抵达张家湾找到琉球国墓后,写下了《忆故官生葛林毛三位》[57]:
莫遂英雄三子志,空余黄壤草痕青。
归车酒未坟前奠,一滴何曾远杳冥。
诗题中故官生葛林毛三位指的是已故官生葛兆庆、林世忠和毛启祥三位。他们与林世功4人一起于同治七年十月被选派为琉球国最后一批官生离开那霸前往福州,同治八年(1869)六月初八四人进京途径浙江江山县,毛启祥病故,数日后(即当月十五日)其跟伴雍廷基于建德县去世,八月二十日所剩三人抵京住四译馆,九月二十六日移居国子监开始官生生活,同治十年(1871)正月二十二日葛兆庆病故葬于张家湾,同治十一年(1872)林世忠也病故葬此,这批官生仅剩下林世功一人于同治十二年随蔡大鼎等贡使一同离京回国,蔡大鼎应是与林世功一起前往张家湾琉球国墓祭扫留下这首祭祀同治年间亡故于中国的三位官生的汉诗。光绪二年(1876)十二月初十林世功与向德宏受尚泰王命秘往京城求救,拖到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廿日求救未果于京自尽,葬于张家湾。自尽前他留下那首著名的绝命诗[58]: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
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兄弟贤。
六是京城漫游诗录。琉球官生前往北京留学,真正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体验。他们很多诗记述了漫游京城的感触与经过。从诗作看,他们在京走过的主要景点有:
(1)陶然亭。如郑孝德与蔡世昌同题诗《游陶然亭》,诗前两人各作一序,意思大同小异,说的是乾隆辛巳年(1761)郑、蔡两人应国子监两位堂师张函晖、张顒齐之邀,与吾师经峰先生(潘相)一行五人同游北京城南陶然亭,该亭为京城名景,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名取白居易句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是来京文人墨客必到打卡点;此次往观陶然亭,郑、蔡二人心情大好,归来各自写下一首七律,例见蔡世昌诗:
游陶然亭(有序)[59]
蔡世昌
岁在辛巳,节近重阳函晖先生,邀吾师及顒齐先生,携予兩人,南游陶然亭,茲亭也,贤士大夫之所以游目騁怀者,是日天朗气清,金风徐来,倚栏纵目,真可乐也,飫聆明训之余,忘其固陋,賦詩一章,以志胜游。
高台一上思悠悠,且喜黄花插满头。
碧水晴光摇草树,名山画景拥城楼。
一时诗酒同清赏,百代风流纪胜游。
况有雄谈惊四座,更教远客豁双眸。
之后来京读书的琉球官生,也常常以陶然亭作为旅行胜地,同治年间林世功来此,作《月夜登陶然亭怀堂兄世弼》[60]。
(2)什刹海。清代北京著名消夏之所,燕京胜景之一。分前海、后海和西海(即积水潭)三个水域。据说什刹海周边有十个佛寺,故名什刹海。琉球官生笔下的什刹海各具风采。阮宣诏、东国兴和林世功都写过以什刹海为题的诗作。
早春雪后游十剎海[61]
东国兴
莺声忽忽报新晴,曲径林塘一带明。
蹴雪行人冰上去,故园春水绿波生。
柳未青青杏未紅,苍茫残雪照城东。
晚来寂寂林间路,归鸟数声春树中。
(3)净业湖:北京什刹海之西海(即今之积水潭),因在净业寺北岸,因名净业湖。阮宣诏的《雨后净业湖即景》、郑学楷《净业湖观荷花》[62]和东国兴《净业湖北楼观荷花》均是佳作。
净业湖观荷花
郑学楷
一碧湖光冷似秋,荷花绰约绕江楼。
倚栏人立垂杨外,无数闲鸥自在游。
露碎波心隐钓舟,湖光树色共沈浮。
芙蕖不似天涯客,叶叶花花各并头。
(4)拈花寺:如东国兴《游拈花寺》(一首七律,一首五绝)[63]。
(5)万寿寺:如阮宣诏和东国兴各有一首《雨后游万寿寺》,均以写景为主,表达了雨后赏景的自由自在与空灵感,只有阮诗结句此境羨寂寞,坐久尘缘空,方了悟到一丝禅意。
雨后游万寿寺[64]
阮宣诏
寥寥雨未止,连绵见朝虹。晴天云气薄,道路交和风。
乘闲寻名剎,一径趋花宮。楼殿接远近,梵音通西东。
方池漾碧水,中庭垂花丛。鸣鸟亦自得,歌唤千林中。
妙香来佛地,霁景垂苍穹。此境羨寂寞,坐久尘缘空。
(6)护国寺,京西名寺,俗称西寺:如林世忠《晚入护国寺》[65],贡使蔡如茂也有一首
《夏日游护国寺》,但这个护国寺非京西护国寺,而是琉球波上山的同名寺庙,因为诗中有经过波上楼山因邻碧海等句,显然不是北京城的护国寺[66]。
晚入护国寺
林世忠
寻山不厌深,逶迤悦情性。冷冷松下风,已度招提磬。
磵户寂无人,闲花落幽径。山鸟下禅扉,落日群峰暝。
老僧道机闲,有动无非静。妙梵留青天,夜久疏钟定。
(7)隆福寺:如林世功《游隆福寺》。
(8)悯忠寺:郑孝德有《秋日偕蔡汝显(即蔡世昌)游悯忠寺》。
(9)雍和宫:官生没有此类诗作,但是贡使有写,如蔡大鼎《谒雍和宫》。
(10)西山:即北京西边的香山,又叫翠微山。琉球官生喜欢来此游览,留下多首关于西山的诗作。阮宣诏和郑学楷有同题诗《雨后望西山》;东国兴有三首诗写西山,一是《望西山》,二是《望西山积雪》,三是《寄向大筠秀》,这些诗歌常将西山称为翠微。林世功也有诗歌以西山积雪为吟咏对象。下面比较雨中和雪里完全不同的西山景象:
雨后望西山[67]
阮宣诏
微雨昨夜过,西山朝已晴。一夕添黛色,千嶂忽眼明。
云雾尽开散,画图森浓青。纵横挂瀑布,远近疑泉声。
薰风郊外至,满目凉气生。相看残霞落,翠微留余清。
西山积雪[68]
林世功
天地气严凝,出门行人少。扑面朔风来,晴雪万家晓。
霞飞碧落间,日出扶桑表。世界画图明,回头从远眺。
一山蓟门西,积素何缥缈。岭冻不流云,千里绝飞鸟。
何当登山顶,一望卅六岛。
第一首是雨后西山,豁然开朗,情因景生,心旷神怡,二首是雪中西山,突出了雪中西山的冷与静,东国兴在这冷静中,落脚到思高人,林世功则落脚到思故乡——琉球三十六岛,林世功的国子监教习、诗歌辑录者徐干,特在这首底下加注语:下国属岛有三十六。所以,西山的冬夏景致不一,登山者的心境也有差异。
三、结 语
自明代朱棣迁都以来,北京,是琉球国学子向往的天朝上国首都。琉球人对北京所怀有的美好情感,都可以从其汉诗中得到显现。琉球国人笔下的北京既庄严、肃穆,充满了帝王气象,又富有人间气息,这里的一花一草牵动着来京朝贡和留学的琉球人太多的情感,他们既然把客居的北京当做光荣的居所,学习的园地,身份的体现,又把北京视为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美好所在。从他们的汉诗中,我们既看到这些琉客在北京怀念家乡与故人,但也能从中看到中国文学与文化在琉球汉诗中的吸收与转化,看到琉球人关注中国形象、吸收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心路历程,看到他们对中国文化所怀有的文化认同诉求和真挚美好的感情。
作者简介:夏敏,集美大学教授,著有《明清中国与琉球文学关系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版)等书。
[1]燕游四草,即蔡铎《观光堂游草》(28题32首)、曾益《执圭堂游草》(14首)、程顺则《雪堂燕游草》(85首)和蔡大鼎《北燕游草》(315首)等四位琉球朝京(燕)人员的朝贡诗集,前三种为康熙朝的朝贡诗集,收入程顺则的《中山诗文集》,后一种是蔡大鼎于同治十一、十二年(1872-1873)的朝贡诗集。
[2]四译馆,明称会同馆,明清时期安置各国使者的临时居所,曾有多处,琉球国贡使及随贡使初到北京的琉球官生多暂住公议胡同内务府四译馆舍。
[3]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卷三教规,《清代琉球辑录续辑》,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99种,第128页。
[4]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卷十五艺文。
[5]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四卷,系孙氏指导的琉球官生阮宣诏、郑学楷、向克秀和东国兴等四人在国子监学习期间(道光二十一-二十五年,即1841-1845)的古今体诗歌合集,前有孙序,人各一卷,合计295首,其中阮宣诏54首,郑学楷74首,向克秀69首,东国兴98首,多数诗后孙衣言做了简评。《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1册,影印,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17-310页。
[6]收录孙氏指导的4位琉球官生的贴体(赋得体),其中阮宣诏63首,郑学楷44首,向克秀60首,东国兴44首,多数诗后孙衣言做了简评。
[7]徐干辑《琉球诗录》二卷,系徐氏指导的琉球官生林世功和林世忠二人在国子监学习期间(同治八-十二年,即1869-1873)的古今体诗歌合集,前有孙序,人各一卷,合计125首,其中林世功81首,林世忠44首,多数诗后徐干做了简评。《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2册,第1-82页。
[8]徐干指导的4位琉球官生的贴体(赋得体),其中林世功53首,林世忠50首,多数诗后徐干做了简评。
[9]蔡文溥《四本堂诗文集》,《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2册。
[10]梁成楫、阮维新每人一首《凤尾蕉》,见程顺则《中山诗文集》之雪堂纪荣诗,《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0册,第85页。
[11]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卷十五艺文。
[12]《毛世辉诗集》,《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2册。
[13]《东国兴诗稿》,《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6册。
[14]《东国兴诗集》,《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6册。
[15]《东子祥先生诗集》,《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6册。
[16]东国兴编《琉球诗集》,《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2册。
[17]《琉球官生诗集》二卷,琉球手抄本,载《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2册,影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卷一收入同治朝官生林世功2首贴体诗(选自徐干《琉球诗课》卷一)和80首古今体诗(选自徐干《琉球诗录》卷一),同期官生葛兆庆、毛启祥汉诗合计104首,另选道光朝教习孙衣言、琉球贡使梁必达、清世宗胤禛及清朝三位诗僧诗歌9首;卷二收入林世忠汉诗古今体汉诗48首,林世功贴体诗6首。
[18]《琉球咏诗》(林世功藏件),琉球手抄本,载《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1册。收录1790-1843年间中国与琉球26位诗人(含5位册封琉球使周煌、赵文楷、李鼎元、林鸿年、高人鉴,大清文士陈元辅、明代诗人王越、北宋诗人程明道即程颢,18位琉球或福州诗人:尚谦、郑元伟、毛世辉、陈尭栋、黄润光、王鱼乐、林超元、陈证阑、梁必达、魏学源、马执宏、杨文凤、魏国香、向世德、林奕海、郑依德、林奕潢、蔡温)。
[19]徐世昌(1855-1939)等编《晚晴簃诗汇》(退耕堂刊本)属国之一的琉球有9人11首汉诗入选,郑永功此首位居第四首。
[20]程顺则《中山诗文集》之《雪堂燕游草》,《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2册,《雪堂燕游草》中作于北京的10首诗在《集成》第113-117页。
[21]蔡大鼎《北燕游草》中作于北京的44首诗,《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2册,第273页。
[22]《毛世辉诗集》,载《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2册,第35页。
[23]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一,见《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1册,第140页。
[24]程顺则作于北京的汉诗共有10首,均见《中山诗文集》之《雪堂燕游草》。
[25]蔡大鼎《北燕游草》中作于北京的44首诗,《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2册,第273-287页。
[26]仲原善忠《官生小史》,见《仲原善忠选集》上卷,冲绳タイムス社,1969年,第541页。
[27]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一,《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1册,第136页。
[28]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一,第150页。
[29]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二,第197页。
[30]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三,第229页。
[31]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一,第40页。
[32]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清代琉球辑录续辑》,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99种。
[33]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一,第142页。
[34]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三,第228页。
[35]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一,第38页。
[36]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传世汉文琉球文献辑稿》第28册,鹭江出版社,2012年,第439页。
[37]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一,第12页。
[38]同上引卷,第12页。
[39]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二,第63页。
[40]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一,第37页。
[41]徐世昌(1855-1939)等编《晚晴簃诗汇》(退耕堂刊本)属国之一的琉球有9人11首汉诗入选,郑孝德此首居其6。
[42]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二,第193页。
[43]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一,第14页。
[44]同上引卷,第16、31页。
[45]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二,第186页。
[46]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四,第288页。
[47]《毛世辉诗集》,《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6册,第28-29页。
[48]同上引书,第441页。
[49]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一,第38-39页。
[50]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第444页。
[51]徐干辑《琉球诗录》孙衣言序,第7页。
[52]孙衣言辑《琉球诗录》,第218页。
[53]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二,第189、186页。
[54]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第442、443页。
[55]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第454页。
[56]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二,第201页。
[57]蔡大鼎《北燕游草》,第287页。
[58]严明《近世东亚汉诗流变》(下),凤凰出版社2018年,第667页。
[59]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第453页。
[60]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一,第196页。
[61]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四,第,第268页。
[62]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二,第182页。
[63]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四,第284页。
[64]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一,第155页。
[65]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二,第54页。
[66]徐世昌(1855-1939)等编《晚晴簃诗汇》(退耕堂刊本)属国之一的琉球有9人11首汉诗入选,蔡如茂此首居其11。
[67]孙衣言辑《琉球诗录》卷一,第140页。
[68]徐干辑《琉球诗录》卷一,第16页。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菜鸟理财观点或立场。发布者:菜鸟理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tui.cn/2024/10/30/2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