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家中国企业,追着马斯克,上天!

全球科技与资本的激烈角逐中,太空已经成为新的“战场”。

美东时间9月10日凌晨5点,SpaceX的猎鹰9号搭载着“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执行“北极星黎明”任务:四名非职业宇航员组成的机组人员搭乘飞船进入地球辐射带,并计划进行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这是继NASA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50年多年来距离地球最远的一次太空旅行。马斯克曾发文表示:“这将是史诗般的壮举。”

在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同时,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也在加速着自己的步伐。

商业航天新纪元

726天!

这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即将迎来首次火箭发射任务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从开工建设到具备执行发射能力所用的时间,也是商业遇上航天之后的中国航天“加速度”。

区别于其他发射场,无论运营模式,还是服务对象,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都将更加注重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以实现简化发射流程、降低成本并提高发射效率的目标。

“商业”二字背后,是更高密度的发射需求。

早在今年4月,《新闻联播》就曾报道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抢手”程度。虽然发射场还在建设中,但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多家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都已经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并且开始排队,预留火箭发射位置。

民营企业则是这其中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2014年,国务院首次发文“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大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涌入到这一新兴行业。

企查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由2014年的1022家增至2023年的16889家,增长超过16倍。202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注册商业航天相关企业7425家,现存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数量超6万家,其中超过80%为民营企业。

以长光卫星、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卫星制造企业,以星际荣耀、星河动力、星网宇达等为代表的卫星发射企业及地面设备制造企业,以中国卫通、中海达、北斗星通等为代表的卫星应用及运营企业,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的关键角色。

与“国家队”相比,民营企业的整个操作流程更便捷,对供应链的选择也更灵活,进而可以更快速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十年来,这些企业已经开创了多个商业航天的第一。

2019年7月,星际荣耀实现了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入轨的零突破;2020年12月,天仪研究院研制的“海丝一号”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商业SAR卫星的空白;2022年7月,中科宇航研制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完成首飞;2023年7月,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26次为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当年,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2024年,商业航天更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布局下,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潜力正加速释放。

大多数券商研究机构均认为,到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核心市场的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加上关联市场,整体的年度市场规模可能接近万亿元。

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则将填补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关键空白,为行业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党委副书记郭强更将其评价为:

“我们正在创造历史,中国商业航天的新纪元,正在文昌开启。”

“还得更快”

“三、二、一,点火。”

2020年1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畅和同事们终于等来了自家卫星的发射。

伴随火箭一起升空的,是中国首颗支持5G通信的低轨宽带卫星。

▲2020年1月16日11时02分,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升空,本次执行任务的火箭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类似于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这类卫星组成星座后,可以有效解决全球网络覆盖和接入的难题。这也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迈出“太空互联网”第一步。

而就在此前不久,SpaceX成功发射了第三批60颗星链卫星,部署的卫星总数达到了180颗。

这让看着自家卫星发射的刘畅,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被形势所逼的紧迫感,“每天看着马斯克一箭六十星,我们也很焦虑,不能天上只有一颗卫星,还得更快。”她形容,中国商业航天与SpaceX的差距,“相当于人家都造出超跑了,我们才会做四个轮子的马车。”

截至目前,SpaceX已累计发射超7000颗星链卫星,在轨6396颗,占全球在轨总量的60%。星链现已正式落地10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全球订购用户超370万,并且开始盈利。

尽管今年8月6日,垣信卫星的“一箭18星”为中国版“星链”按下了发展的“加速键”,但在规模和速度上仍难以与SpaceX相提并论。

发展时间的滞后,无疑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以2002年成立的SpaceX为参照,中国商业航天的起步晚了十多年。从火箭技术、卫星部署到商业化,SpaceX都占尽了先机。

自成立以来,SpaceX凭借其在液体火箭和可回收技术上的卓越表现,显著降低了发射成本,逐渐确立了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霸主地位,而且正越发显示出强大的效率优势。

SpaceX官网信息显示,“猎鹰9号”火箭单次发射成本已降至3000美元/千克,而全球商业航天的平均发射成本还在1万美元到2万美元/千克。按马斯克的设想,未来“星舰”入役后,更将实现一天发射3次,发射成本进一步压缩至200美元/千克。

2023年,美国共发射火箭116次,其中98次都来自SpaceX。除去2次实验性质的“星舰”发射,“猎鹰9号”和“重型猎鹰”可复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96次,全球占比43%;发射质量达1195吨,全球占比80%;发射的卫星数量为2514颗,全球占比87%,其中“星链计划”卫星有1948颗。

相较之下,去年我国民营火箭仅实施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不仅在火箭发射频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火箭复用技术上的探索上也远远落后。

不过,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政策支持加大,越来越多的技术、资本、人才涌入航天产业,助力我国商业航天不断创造新纪录。

比如去年4月,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成为国内民营液氧煤油入轨第一箭;7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火箭顺利升空,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相比传统燃料,液氧甲烷更具环保优势,并拥有较高的复用潜力,能够大幅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

与此同时,我国商业火箭公司在火箭回收技术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2022年5月,深蓝航天成功完成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成为继SpaceX之后全球第二家完成回收试验的企业。2024年1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顺利完成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任务。

据星河动力介绍,公司正在研发中大型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预计今年年底首发。这款火箭运载能力可以达到15吨,每公斤发射成本不到2万元人民币,未来还有望降到1万元以下。

可以预见,随着火箭复用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射成本的持续降低,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在这场太空“圈地运动”中占据更大份额。

太空生意经

2024年9月6日,吉利旗下未来出行星座的第三批10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星座通过三个轨道面30颗卫星,24小时覆盖全球90%的区域,正式为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这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创下这一里程碑的时空道宇也由此完成了从卫星研发、量产、测控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商业闭环的商业航天公司。

今年,时空道宇在中东阿曼完成了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测试,实现99.15%的通信成功率,网络可用性超99.97%,显示出卫星在远程监控、数据传输和应急通信等方面的巨大价值。

而这只是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探索“太空经济”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国在轨的商业卫星已经超过350颗,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域。从天气预报到外卖配送,从手机导航到抗洪救灾,越来越多的商业卫星在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一点一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2035年全球太空经济总值将达到1.8万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63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成为未来十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埃隆·马斯克曾在一次采访时说,“把(商业)火箭送上天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资本。钱,就是‘燃料’。”

如今,中国商业航天也正迎来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共发生融资约170起,合计披露金额超185亿元。2024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发生融资近50起,其中今年一季度,垣信卫星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是近年来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最大的一轮融资。

在相对疲弱的投融资环境下,商业航天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热门赛道。

但商业航天,归根结底是一门生意,它的核心目标仍然是盈利。火箭发射和卫星部署固然重要,但如何形成有效的商业闭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回报,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SpaceX虽然是全球首家实现商业闭环的商业航天公司,但它经历了长达20年的探索和积累,直至去年11月其太空互联网服务星链才实现收支平衡,而在其背后,不少企业都已因为长期亏损陷入绝境,乃至关门停业。

而且,商业航天有着极高的技术门槛和安全运营要求。比如今年6月天兵科技的一起火箭试验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仍对试验基地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和负面影响。

这也提醒我们,商业航天不仅要追求速度和创新,更要经受住安全和责任的全方位考验。

9月7日,马斯克在推文中再次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星空,描述了一个未来前往火星的计划:将在两年内发射无人驾驶的“星舰”前往火星,四年后载人登上火星,目标是20年内在火星上创建能自给自足的城市。

这一宏伟蓝图无疑点燃了全球对太空经济的想象和期待,也将全球商业航天竞赛拉到了一个新高度。

对于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和资本的角逐,更是一场时间与耐心的比拼。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菜鸟理财观点或立场。发布者:菜鸟理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tui.cn/2024/09/13/13694.html

(0)
菜鸟理财的头像菜鸟理财
上一篇 2024年9月13日 上午10:32
下一篇 2024年9月13日 上午10:35

相关推荐

  • 穿越古今的坚守:古井贡酒用品质书写“中国酿”的世界故事

    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亳州出产的“九酝春酒”进献给汉献帝刘协,并上奏《九酝酒法》。这是中国白酒作为贡品的最早文字记载,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酿酒方法之一。古井贡酒也因此得名。 千百年前,古井贡酒在亳州这块土地上生发,以品质赢得“贡酒”美名。千百年后,市场瞬息万变,在白酒企业“品质为王”的时代,消费者对白酒品质的要求更高,酒企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2024年8月23日
    7100
  • 华为半年收入增长千亿元,增量从哪来?

    8 月 29 日,华为发布 2024 年上半年经营业绩,销售收入增长 34% 到 4175 亿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1066 亿元——接近前两年低谷期单季度的销售收入。 华为没有像往年那样公布各业务的收入情况,只是说“整体经营稳健,结果符合预期。” 从市场消息来看,手机业务是推动华为收入增长的关键: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今年上半年,华为手机…

    2024年8月30日
    7400
  • 中信建投困于投行业务?业绩下滑、频收监管罚单,曾陷“实习生泄密”风波

    上半年,中信建投的四大主营业务收入均下降。 来源:图虫 A股上市券商半年报已披露完毕。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的券商合计35家,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券商合计32家。多家券商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降,中信建投(601066.SH)正是其中一员。 据中信建投8月29日晚发布的半年报,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5.28亿元,同比下降29.24%;净利润28.6…

    2024年9月1日
    6800
  • 还债6000亿,王健林的万达仍是未了局

    近日,曾经的中国首富王健林与张近东,同时上热搜了。 这一次,多年的好友“反目”了。 10月22日晚,苏宁易购通过公告的方式向王健林喊话,要求王健林方面支付股份回购款50.41亿元,苏宁易购已经提请仲裁并获得受理。 10天前,中国零售连锁巨头永辉超市也宣布“起诉”王健林,要求支付38.59亿元转让款。 接连被追债,源于上市对赌。万达商业,2016年从港股私有化…

    2024年10月30日
    6600
  • 还敢再降价吗?翔丰华业绩接连滑坡,上半年净利润再降4成

    困于产品售价。 图片来源:图虫 “内卷”持续,锂电产业链相关企业利润空间继续收窄。 作为锂电负极材料重要供应商的翔丰华(300890.SZ)于近日发布2024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7亿元,同比下降28.75%,实现归母净利润3824.08万元,同比下降44.92%;扣非归母净利润2480.77万元,同比下降61.13%。 相较于2023年…

    2024年8月16日
    83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