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看来,改革就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但是再怎么新,也姓“社”。
社会主义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最早提出来的。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专门提到改革,说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把改革的地位放在建设之前。
为什么要改革?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必须改革的观点,源于他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资本主义已经走在了前面,而我们有优势,也有不足。毛泽东说: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十六世纪不算,那还是在中世纪。从十七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
毛泽东那样说,是基于中国国情。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起来,有许多先天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毛泽东主张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改革的方法解决社会矛盾,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存在的基本条件。
面对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他说:对于政治、军事,对于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有一套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知识,缺乏经验,就算有一点,也还不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
对于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多长时间,毛泽东谈过两种思想准备,一是快一点,一是急不得。他认为,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因为改革与建设是一场新的战争。1962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分析认为,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
改革什么?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根本还是制度。
1958年9月,毛泽东在谈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搞八年没有摸到一条路,不会搞。也是因为制度没有改革。
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同聂荣臻谈话时说: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
那么,怎样具体发展生产力呢?他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通过改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通过提高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这是毛泽东给出的答案。
但毛泽东明知问题在于制度没有改革,为什么迟迟没有在经济体制等方面动手呢?原因在于他认为,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目标,那么改革就变质了。
1962年1月30日,他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说: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
怎么改革?
一是注重社会主义本质,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解决矛盾,适当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部分环节,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二是坚持人民立场。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为了人民,也得依靠人民。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是改革的出发点,改革本身也必须是人民参与的事业。他对改革是否有群众参加尤其关注,1960年3月,在一篇鞍钢工人参加企业改革的报告上,他认真作出批示,称之为鞍钢宪法。
三是破除迷信,兼收并蓄。毛泽东认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爬行,需要破除对外国的迷信,打破常规进行改革,充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避开他们的短处。
四是兼顾各方利益,最大限度调度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
在毛泽东看来,改革就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但是再怎么新,也姓社。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菜鸟理财观点或立场。发布者:菜鸟理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itui.cn/2024/08/15/7661.html